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234)+番外

作者: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最好的三个位置已经被韩赵齐占了,可这不还有三处能选吗?只要不是被剩在最后的,燕侯就满足了。

就这样,燕侯和韩侯成了对门。

每天早上出门都能碰见韩侯出去瞎溜达,也不知道是在忙什么。听说韩侯喜欢去集市看热闹,百看不腻,不知是真是假。

韩侯和燕侯没有旧怨,韩国和燕国也基本没多少接触。于是韩侯热情地邀请燕侯一起走,说带他去见识一下咸阳的繁荣。

燕侯茶里茶气:

“啊?这样好吗?我们两个亡国之君凑在一起,秦王不会生气吧?”

韩侯感觉这话听着怪怪的。

不过他没有多想:

“没事,秦王没空管这种小事。”

燕侯这才欣然同意。

他打算和韩侯学学,看怎么能弄到韩侯这么好的待遇。

走到一半遇到了赵侯。

赵侯看了他们两个一眼,冷哼一声。

燕赵经常打仗互掐,赵侯对燕国没什么好印象。虽然燕侯不是燕喜那个老头,却也不妨碍赵侯看到燕国人就觉得看到了苍蝇。

韩侯却以为赵侯在哼自己。

他一脸莫名其妙:

“你干嘛呢?我昨天可没去你那里炫耀我有海边运来的鲜鱼吃。”

赵侯:?

所以你昨天没来炫耀,今天逮到机会就忍不住嘴贱了是吧?

赵侯又重重地哼了一声,以示不满。接着扭头就走,不想搭理这两个讨厌鬼。

韩侯被气坏了。

燕侯连忙劝道:

“他应该是看我不顺眼,觉得我插入进来太多余了,不是对你有意见。”

韩侯摇头:

“你这个年轻人,也太好说话了点。你这样是会吃亏的,以后就跟着我混吧,保管赵侯没办法欺负你。”

韩侯比燕侯大不少岁,看他就跟看晚辈似的。尤其这个晚辈说话好听、态度又和善,同样是侯,比赵侯可讨喜多了。

燕侯:计划通√

这样下去,就算他学不到韩侯的经验,从秦王那里捞不着最佳待遇,也不要紧。

他可以跟着韩侯占便宜啊。

韩侯吃啥他蹭啥,缺了东西也可以找韩侯卖可怜。韩侯这傻白甜,肯定乐意送他。

而且对韩侯来说,送人东西代表自己有好东西别人没有,这东西自己甚至都多到能送人了,可以大大地满足他的虚荣心。

总结,人傻钱多速来。

燕侯决定就跟紧韩侯了,反正燕国和韩国都是弱国,秦王总不会怀疑他俩串通起来搞复国大计。

作者有话要说:

不论是哪个秦王,都很适合西游的通关文牒梗呢()

第81章 北境部署

在燕侯用茶言茶语攻略韩侯的时候,秦王父子也在认真筛选燕国臣子里能用的人。

筛选的结果就是——

没什么能用的人才。

秦王政叹为观止:

“燕国原来也在靠别国过日子。”

燕国当年的大将乐毅是赵国人,后来燕国和赵国死磕的时候更是热衷于去赵国挖墙脚。

如果说秦国没什么自己的人才是因为秦国疲民五术弄出来的后遗症,燕国就是纯粹的地理原因了。

靠近匈奴的边境之地朝不保夕,燕国又是个弱国,难以发展文风。就算有人才,人家也往中原富庶之地跑了,谁留下来伺候傻缺燕王喜啊。

他燕喜又不是礼贤下士的燕昭王。

不过比起燕国没什么人才这个问题,燕国人才太散漫才是更需要重视的事情。

燕国上下的风气都是一样的,侠气比较重。臣子们虽然努力学习中原的礼仪文化,想装成个文明人,但很多时候还是掩盖不了骨子里的个性。

这个问题所有诸侯国都有,礼仪的熏陶哪有环境的熏陶厉害呢?所以秦国干脆懒得学中原所谓的君子做派了,反正也是一群伪君子。

别的个性倒还好,轻视律法这个不能放纵。

所以燕国臣子想事秦,先把思想观念转变一下吧。

首先,改掉喜欢养门客的臭毛病。

其次,改掉认为自己身为贵族,律法管不到他们、律法只是约束庶民的旧思想。

大秦虽然做不到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但你贵族触犯法律之后是不可能仗着权势彻底躲过罪罚的。

还有燕国的送礼之风也很兴盛。

或者说七国都是这样,随随便便收礼,收了就开始帮忙干活。什么忠君根本不存在的,你敢贿赂我,我就敢给你行方便。

秦国到了秦王政这一朝也只是稍微改善了一些,毕竟上辈子荆轲刺秦之前可是给蒙嘉送过礼的,借此躲过搜查成功把匕首带入了宫中。

扶苏重生回来之后下狠手整顿过这方面的事情,如今的大秦倒是没人再敢公然行贿和受贿了。哪怕私底下难免还有一点搞小动作的人,也是小打小闹,不可能完全禁止。

秦王政看着这些燕国臣子的名单,只觉得头疼。

什么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群人就是。才华没多少,然而如今识字进学的人太少,哪怕他们没什么大用也不好就此弃置。

偏偏他们之前都是燕国朝堂中官职比较高的臣子,又不能打发去做什么小吏。即便在秦王政看来,他们的能力也就做做乡老了。

燕喜可真是个来者不拒的奇葩。

燕国倒也不是没有优秀的人才,但那些人大多更忠心一些,不如见风使舵的人识时务。

都见风使舵了,还能继续留在燕国这个没什么前途的地方混着,而不是提前想办法跳槽去别国。可想而知这群墙头草也没什么能耐,之前怕是找不到下家。

扶苏犀利评价:

“燕国也就国土有用一点。”

毕竟是后来的幽州,也是燕云十六州中的东半边。作为天然的北方屏障,对抗击匈奴十分重要。

秦王政把名单放到一边:

“罢了,回头丢去哪边做个县令还是勉强够格的。”

他预备置县近千,县令还是要找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当为好。只要挑选的位置得当,上有郡守、下有三老、身边还有县制的吏员盯着,这群人也只能老老实实干活。

若是谁干得不好,正好给了秦王政借口降职,降到下面的乡中去当乡级的官吏。而且是他们自己本事不行,怪不到别人不给机会。

燕国被灭之后,代地的假赵王也乖乖跟着大军一起回咸阳了。

看在他这几年表现不错的份上,秦王政也没有苛待他,赏赐了不少金银财帛。比起其他日子过得苦哈哈的赵国宗室,他算是占了大便宜。

其他宗室有些安分的被送去了长安城当庶民,不安分的如今还关着呢。

当庶民的那些人安家费没多少,还是学着韩人举报了私底下来找他们一起反秦的家伙,这才把日子过了下去。

假赵王不仅享受了几年赵王待遇,还拿到了大量辛苦费。唯一的麻烦就是无论在长安还是咸阳居住,都容易遇见其他赵人,很尴尬的。

但是像他这种当过赵王的人,秦国又不可能允许他去其他地方待着,如今大秦管控最严格的就是这两座城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