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清小事(391)+番外

作者:归晔 阅读记录

桐桐扁了扁嘴,撒娇看着方十一。

方十一笑着对微月道,“小孩子嘛,总是比较爱玩的。”

微月横了他一眼,怎么茂官和瑞官当初爬树就被他斥了半天的话,换了女儿就不同态度了?

“今天不是有一批蚕丝要出船吗?”她问道,自从三年前两广总督换了人,同和行就如日中天,不仅得到蚕丝的出口权,连限量的粮食出口权得到了。

不过方十一却不愿意再度成为十三行商会的会长,行首由卢家老太爷担任。

“有老九看着呢。”方十一笑道,将桐桐放了下来。

桐桐立刻跑到瑞官身边,低声说大声笑地闹了起来,瑞官带着宠溺的笑,一直由自己的妹妹拉着跑。

“茂官呢?”方十一问道。

“五爷带着他出去了。”顿了一下,微月皱眉道,“你真打算让茂官接手同和行?”

“先让他学着,若是不喜欢,就让他自己选择。”方十一道。

实在不想让茂官进入十三行这个地方啊!可是要怎么跟方十一解释呢?

“爷,夫人,老太爷晕倒了。”突然,老夫人身边的丫环急急地跑过来传话。

方十一和微月脸色微变,立刻就往老太爷的院子走去。

老夫人焦急地坐在床沿,见到儿子媳妇进来,马上就道,“……突然间就倒了下去,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老太爷脸上毫无血色,嘴唇有些发紫,额头不断冒着冷汗。

“是不是中了地气?”微月问道,此时正是六月天,老太爷去年冬天因风寒大病了一场,身子比以前虚弱了不少。

“已经去请了大夫。”老夫人道,脸上难掩担忧。

方十一扶着她到旁边的软榻坐下,“不会有事的。”

大夫很快就来了,给老太爷施了针,开了几服药,说是本来内腑有恶气,如今又中了地,怕是有些难过关。

老夫人听完,马上呜咽了出声。

微月低声劝了起来。

半响过后,老太爷才幽幽醒来,看到方十一和微月都担忧地立在床边,嘴皮艰难地动了动。

方十一凑了向前,低声道,“爹,你好好休息,有什么话以后再说。”

“让茂官……娶甜兰。”老太爷颤颤抖抖地挤出一句话。

微月怔了一下,这三年来,方汉玉从来没忘记要茂官和唐甜兰定亲的事情,没想到到了这一刻,仍然念念不忘。

像交代遗言一样,这让方十一如何说不?他回头看着微月,微月也是一脸的犹豫。

老夫人在旁边泪如雨下,“都什么时候,你还在念叨这个。”

老太爷固执地看着方十一。

“答应吧,你们就答应吧。”老夫人恳求的语气对微月叫道。

微月咬了咬牙,眼圈有些发红,“爹,您安心养病,不然怎么喝茂官和甜兰的喜酒呢。”

方十一心疼地看着她,知道她是没办法才答应下来。

方汉玉嘴角抽了抽,面色缓了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解了心头的郁结,方老太爷的病没几天就见了起色,已经做主让人去唐家那边提亲了。

茂官这时候已经十五岁,不再是懵懂的小男孩,微月找了他,跟他解释这门亲事的万不得已,希望他能够谅解。

也因为这件事,微月一直对茂官心存愧疚,所以,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对茂官都比较纵容。

虽然茂官从小跟着微月,但思想多少还是受了环境影响,他似乎并不太在乎自己娶的妻子是不是真心相爱的,根本是当了一种责任。

老太爷怕自己的日子不多,将来又要茂官守孝三年,便要求今年内就给茂官和唐甜兰完婚。

事情到了这一步,再拖也是枉然,微月答应了下来。

因为唐甜兰只有十三岁,和茂官成亲后,两人并没有洞房,而是要等到唐甜兰及笄之后再同房。

茂官成亲之后,更加用心学习同和行的各种事务,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但在这时他却跟微月提出,想要到大江南门走一圈,走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有些经验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出来的。

微月答应了他,但要他必须在三年内回来,老太爷身子虽然清健了不少,再过三年是没问题的,可茂官不能离开三年以上。

谁又怎想到,茂官离开广州的这几年,会遇到生命中属于他的另一半,而微月因为心疼儿子的婚姻由不得自己做主,只好由着他冷落了唐甜兰,将另一名女子以妻礼娶了进门。

而这几年来,微月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和珅了。

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儿到拜唐阿(清代皇帝巡幸时充任先驱的随从),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了仪仗总管,跟着是三等侍卫,然后全族抬入正黄旗……如今已经是崇文门税务监督,再不久应该就能成为御前大臣,进入军机处了吧。

得到权力的和珅,第一件事便是将李寺尧拉了下台,以李寺尧“贪浊无厌”、收受属员贿赂为借口,将他革职下狱,并力请乾隆下令将其处死。还是乾隆以其功臣李永芳之后,对李寺尧仅仅是籍没家产,饶其一命。

当年那个有高尚梦想的小男孩已经在权利的狂潮中不知卷向了何处,和珅在照着自己的路线走着,终究有一天,会成为大家熟知的那位权臣。

唯一不变的,是和珅依旧记着微月和方十一的恩情。

岁月如流水一样缓缓向前,当微月发现自己不再年轻,眼角渐渐出现了细纹时,自己已经是当祖母的人了。

一七八零年,广州十三行迎来了最高峰的盛世。

然而朝廷对行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行商除了要面对外商险恶的图谋,又要面对朝廷的压迫,经常被敲诈勒索,朝廷要求行商每年进贡几十万以至上百万两银子,至于连年加派的助军钱、救灾钱更是不计其数,以各种名义要求十三行的商人捐款。

许多小商行因此不得宣布破产。

就算有人不想破产,想要退出十三行的,也不被允许。

此时的同和行已经是茂官在当东家,微月不止一次劝他想办法退出十三行。

方十一也有所觉悟,认为虽然十三行虽繁盛,但已经不能久待,还不如尽早退出,另谋出路,以此时方家财势,已经足够让他们挥金如土几辈子了。

茂官到底年轻,终是有些不舍放弃这大好江山,直到潘家的泰兴行出事。

在这个贪污成习的时代,不少实力不济的行商因为不堪朝廷的盘剥而破产,而破产行商的欠饷、欠债又成为其他行商的重大负担,尤其是总商,责任重大。

潘家的泰兴行就是十三行的总商,因此总是要肩负更大的责任,潘炜启跟粤海关提出要退出商会,反被粤海关抓了起来,严刑拷打之后,还要泰兴行替其他商行偿还巨额款项。

方十一开始为方家退出十三行做准备。

一七九零年,粤海关要求茂官成为新一任的总商,茂官找了借口拒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