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晋女匠师(168)+番外

作者: 悟空嚼糖 阅读记录

传统锯及锯木手艺,在前世王南行时期,基本淘汰了。这点没办法,有好用的电锯,谁耗成倍的时间使用最原始的锯啊。

两根木条的两端,削榫头;另两根的两端,用刻刀一点点抠槽眼。

工具不利,只能凑合。每种材料只允许择三件工具:刻刀是必须要的;斧头其实起锤子的作用,单选锤就不如选斧了;铜锯更别说,绝不能缺。

她该庆幸,竹料的工具里有磨石。

更要庆幸,每人都有匠肆提供的工具凳。

王葛一边用刻刀削木,一边拟制器的步骤。

她要制的是九宫格,八十一个数字格的那种。

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

河图为星图,洛书为五行术数之源,它们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蕴含的天地阴阳之理,千百年都争论不休,被誉为“宇宙魔方”。河图洛书传说,在王葛前世时,是2014年作为民间文学项目,被列入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竞逐赛对于制器的形制没有要求,但必须符合“井”字寓意。

井字的寓意很多,结合之前的比试,她觉得应该倾向于“条理”、“秩序”。那有什么比井井相连的九宫格更符合呢?

王葛学识有限,关于九宫格的其余信息,就只知其最早叫“洛书”,还有,汉代的九宫是“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这些是桓真讲给虎头时她旁听的。桓郎君当时还考她,让她重复一遍。她又不是听一遍就能记住的天才,诵道:“四正四伪皆呵呵驴十五。”然后对方拿着她制的葛藤竹尺,狠敲她左手心。

再然后,她将这句话记住了。

或许觉得自己懂得颇多,她沾沾自喜的定下目标后开始操作。岂知九十九个匠师竞逐者,有九十人都在制九宫格。

加上她,就是九十一种九宫格,谁才能脱颖而出?

刺擦、刺擦……

刺擦、刺擦……

多么悦耳的削木声啊,刀刃切下的薄木有时卷曲着掉下来,有时被切成线。

刺擦、刺擦……

“呼。”她轻轻吹飞木屑。

四方外框制好了,先试榫头、槽眼是否合适,不要彻底连接它们,因为上、下的两根外框(两端都是榫头的),还要各挖九个槽眼。这些槽眼是用来连接直柱的。

现在先将四根外框搁置一边,开始制九根直立柱。

再锯木!

九根立柱全为四棱直柱,比边框细一半,厚度与边框相等。当然,这种厚度是暂时的。

为了后续不打磨这些立柱(缺少工具),她必须一次将所需的宽、厚锯标准。长度倒是好解决,一斧子的事。

匠师为何比匠工强?放眼望去就明白了,一百个竞逐者,谁的工具里都没选木尺。

锯好了九根立柱,开始一一挖槽。此步骤本身容易,还是被工具拖延了速度。她无奈的深呼吸,埋怨没用,下刻刀。

每根立柱要挖十个槽,深度为厚的一半。槽与槽相隔的凸起,就是安装数字木块的榫头。每挖一个槽,王葛都得把刀锋打磨两个来回。下刀的角度要注意,切莫把锋刃崩出裂口。

时间就这样一刻、一刻的过去。

呼……吹完木屑后,左手酸疼,她更换为右手,继续挖槽。之前孟女吏给的药膏很管用,如果右手腕现在还疼,就更麻烦了。

午初。

王葛将九宫格的框架榫卯结合,安好后搁置一边。

考场提供午食,哪有时间吃,她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

开始制数字木块。

整个九宫格不大,每个木块横截面的边长一寸,正方。厚度为边框的一半。总共制八十一个。

虎头学九九表时,王葛就琢磨过九宫格游戏。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她一直深信这个道理。

先锯木条。

咔、咔、咔……用斧子劈木条。

每斧下去,截出来的绝对是一寸的正方!

八十一个正方小块劈好,先雕刻第一组数。

这九个数字木块,每个底部的槽眼,要正好跟立柱上的榫头符合。先雕刻数字“二”,安在左边第一根立柱、第一个榫头上,用斧背敲进。她试着晃动,很牢稳。

再刻数字“三”,楔进左一立柱、从上往下数的第六个榫头上。

左数第二根立柱空着。

左数第三根立柱、最下方的榫头,为数字“九”。

第四根立柱、从上往下数第四个榫头,为数字“八”。

就这样,安好九个固定数字后,开始制活动数字块。

活动数字块跟固定数字块的区别,是底部的槽眼。槽眼要先阔后窄,窄并不是指比榫头小,而是正好结合榫头(跟固定数字块的标准一样)。

这样设计,就是确定了活动数字安在哪个位置后,稍微用力一摁,木块就下沉,楔牢了。

“未初。”巡吏报时。

王葛来不及紧张,加速雕刻数字。不求美观,只求工整清晰。好在每个数字的笔划都少,也就“五”和“六”相对麻烦些。

“未正。”

考核即将结束,报时的间歇缩短。

“余两刻。”

木块完工!王葛放下刻刀。只犹豫了一个呼吸,立即篾竹!她不能让这些木块散乱着。

推荐一本榜上有名的修仙小说,作者大大:青蚨散人。

喜欢修仙小说的友友多多关注。

第178章 173 那就这堆破烂赢吧

咔!先把一截竹秆对劈。

篾刀起落,两个呼吸间,将一半竹秆开成若干竹条。

每根竹条顶端开小口,用嘴分层。

她计算着时间,半刻应该过去了。

咔!再对劈一截竹秆。

将它俩凹弧向上并排摆放,然后用分好的竹片于它俩两端、中间位置,穿插、挑压,来不及讲究了,只要将这俩竹管并排绑结实就行。

把七十二个活动数字木块往凹弧里倒。

啧啧,盛不开,余出十几个。

正好把刚才分层剩下的半边竹秆用上,也凹弧向上、并排而摆,很明显,它比上边俩竹管粗、还略长。

不管了。

三个凹弧竹管,好似筏子似的并排绑结实后,匠吏最后一次报时:“余半刻。”

王葛心口一哆嗦,余一刻呢?让他吞了?为啥余一刻的时候不报?

来不及、来不及、来不及了……

她看似手忙脚乱、眼珠乱飞,实际编织的每一步,仍按着原有计划在进行。

这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条理!也寓意着“井”字秩序。

全场唯有她还在忙活了。

报时的匠吏之一,就站她后侧方,注视着她的仓促和忙乱,注视着她将竹条向上收口,挑出最细、最软的一根竹条,把收口扎住。

此人微点下头。“申初!”

“申初!”

各区域匠吏一边报着结束时刻,一边巡查,若有竞逐者不起身静立,便算违反规则。

真是刚刚好啊。王葛站起来,擦着汗,等待察验匠吏过来。

每组察验匠吏三人,负责十个制作区。他们验的很快,绝大多数竞逐者制的都是九宫格,器物是好是坏,一眼就能分辨。之所以在每处耽误时间,是必须让竞逐者介绍他们制器的想法、以及器物跟“井”字有何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