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养崽日常(226)+番外

作者:木子金三 阅读记录

杜长兰在村头下车,聚石村的村长领着一干村民上前,欲向打头的捕头俯身行礼,捕头眼皮子一跳,借搀扶之势,领着人向杜长兰前去,高声道:“此乃新上任的杜知州,还不拜见。”

村长苍老的面皮抖了抖,不敢置信的望着眼前的俊后生,双腿一弯,却未磕到坚硬地面。

杜长兰将人稳稳扶起,瞥了捕头一眼:“连位老人也扶不住,何捕头近来可是懈怠了?”

何捕头连连解释,又是赔笑又是行礼。

聚银村的村民瞠目结舌,往日在他们跟前趾高气扬的衙役,原来面对上峰也与他们无异。

杜长兰打破僵局,道:“本官初来乍到,不解本地民生,便想着来转转。诸位不必担心。”

村民们闻言松了口气,原来不是来征税的。然而脸上喜色未现,又添愁色。

征税不过迟早,避不开。

村长领着杜长兰往村里去,见左右屋舍还算完整,檐上瓦片光洁,杜长兰夸了几句,村长忙不迭应和。

郑同知等人面色稍缓,然而脚步一转,视野变换,陈旧的篱笆破破烂烂,檐上草棚刺眼。

众人有些尴尬,黄通判赔笑道:“一个村落有富有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不信大人瞧瞧手指,也并非一般长。”

杜长兰:“你说的也有理。”

聚银村的村民或面露难色,或神色愤愤掩下头去。

杜长兰将大半个村子逛的差不离,提出去田间瞧瞧。

郑同知面色骤变,顾不得此前被杜长兰挤兑,上前道:“田间泥泞,又逢烈日,下官恐大人受累,不若在屋里歇息,下官令人去瞧也是一样的。”

“那怎么一样。”杜长兰拂开郑同知,大步朝田间去,然而田间见麦稻,反而是一排排桑树。

杜长兰故作不解,沿着田间一路行走,他身量高,腿又长,疾行时旁人一路小跑才能跟上。

郑同知及一干书吏平日里坐在府内,活计多在指尖,冷不丁在田间奔走,叫苦不迭。

反而是上了年岁的村长带着一干村民跟在杜长兰身后。

他们所过之处,连绵不绝的桑田,其间仅有几亩稻/麦田夹杂,孤零零,瞧着颇为可怜。

终于杜长兰驻足,扭身问村长:“本官记得覃州并不以桑蚕出名,你们为何扬短避长,弃稻麦养桑蚕。”

村长眼眶一红,心中委屈一时有了倾述口,刚要言语冷不丁对上郑同知阴毒的目光,犹如一盆冷水兜头泼下。

知州大人高高在上,今日来巡察不过一时兴起,他们的命脉终究是捏在书吏手中。

村长苦笑一声,“回大人……”

“郑同知与村长有仇?”明快清越的声音响在耳侧,村长下意识抬头,见到年轻的知州大人神情不悦对郑同知道:“没事儿你瞪老人家作甚,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给村长使眼色,不准村长说实话。”

乡间田野,人头攒动,然而周遭却无一人声响,唯有远方的风拂来,传来细细轻柔之声。

郑同知被堵得说不出话,半晌才憋出一句,“大人说笑,下官岂敢。”

“也是,谅你也没这个胆子。”杜长兰明知故道,并对郑同知投以轻蔑的目光。

郑同知双眸蹿出怒火,连气息也重了,不知是热的还是气的。

一干村民恨不得立即退下,不愿旁观知州与同知的争锋相对。

然而杜长兰话锋一转,用一种晌午吃什么菜的随意口吻道,“本官估摸你们也是不懂种植被人忽悠了去,从即日起铲除田中桑树,不拘是种小麦,水稻,或是大豆都成,别栽破桑树了。”

惊喜来得太快,一干村民如坠梦中,怀疑自己的耳朵。

“大人不可,此乃上任知州的政令。”黄通判两句话将聚银村村民拉回现实,众人牙关紧咬,恨不得瞪穿黄通判。

有耐不住气性的年轻人欲张口,却被更嚣张的声音打断,杜长兰看向黄通判:“那又如何,现在本官说了算。”

黄通判哽住,仍不死心,“杜大人,府内书吏公务缠身,一旦桑改稻,又得重新登记,官府分不出多余的人手。”

杜长兰:“那就再聘。”

杜长兰扫了一眼人群:“村里认字的有无?”

须臾,一名身形颀长的男子从人群而出,黄通判率先道:“你可有考取秀才功名?”

男子脸色青白交错,随后窘迫的摇摇头,准备退去。

杜长兰开口道:“本官问你识字否,能否书写?”

男子看了一眼黄通判,杜长兰也看向黄通判,倏地笑了:“本官今儿算是瞧明白了,这知州不姓杜,该姓黄才是。”

黄通判眸光一震,连忙拱手:“大人恕罪,下官惶恐。”

杜长兰哼道:“你惶恐甚?本官看你都快架空本官了。什么事都得经你黄通判一道手儿。”

黄通判身形一个踉跄,差点跌下,被一双手扶住,郑同知道:“大人误会,黄通判只是想为大人分忧。”

杜长兰不理会他们,挑了两个会认会写字的村民,叫他们登记。

杜长兰想到什么,道:“你们此前未做过此事,不清楚格式,先跟上本官,之后回府将范本给你们。”

第164章 养蚕人·四

杜长兰离了聚银村后, 去向不定,叫人摸不着头脑,黄通判有意询问, 又忆及短短时辰他和郑同知在杜知州面前闹了没脸, 心下气闷,遂别过脸去。

左右知事官此刻应是带人打点好了, 不怕杜知州巡视。

果然, 后面村子一见杜长兰来,村里锣鼓喧天, 齐齐相迎。村民们个个衣着体面,面带微笑。

辛菱讶异, 同莫十七道:“这个村子看起来很富裕, 每个人都十分精神。”

莫十七不语,她目光落在一个青年手腕, 大抵是匆忙间借的衣裳, 很不合身,腋下卡着, 身子和衣袖处都短了一截。

青年大抵也知晓窘境,一边留意四周,一边退至人后。

郑同知和黄通判对视一眼, 对眼见所见颇为满意。两人拢着袖,睨视众人,高高在上旁观杜长兰一举一动,犹如看猴戏。

一名书吏上前对杜长兰讨好道:“大人且看这村子是家家殷实,实乃养蚕之功。”

“是吗?”杜长兰袖袍一甩, 大步朝村里走,悠悠道:“那本官要瞧瞧这村子的蚕茧有多好。”

村长愣在原地, 冷不丁对上书吏阴测测的目光,顿时跟上杜长兰。

“大人,知州大人且慢。”村长气喘吁吁道:“杜大人,咱们村子的蚕茧已经卖……”

话音戛然而止。

一户人家的堂屋内还摆着几箩筐蚕茧,颜色混浊,个小,且残留秽物。

杜长兰拿起来看了看,朝身后跟来的一行人挑眉道:“这就是你们口中的好茧?”

书吏一梗,话锋顿转:“杜大人有所不知,好茧已经卖完,这些次等货卖不上价,村民便留着自用了。”

院子内外站满了人,却无一丝杂音,村长听闻书吏的荒谬之语心头发苦,面上还要赔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