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养崽日常(225)+番外

辛菱道:“郑同知来过。他隔着屏风模模糊糊看了个人影。莫护卫代为问答。”

他揉了揉脸,“小的当时都如一块布扯紧了,背着屏风不敢动分毫。”

莫十七找不到说话的机会,嘴巴开开合合,急得不行。

杜长兰抬手止住辛菱的话头,对莫十七温和笑道:“十七想说什么。”

莫十七:“大人,您查到了什么?”

杜长兰脸上的笑意敛了,“一些腌臜东西。”

他系上腰带:“明日本官叫上一干人去周边巡查,看郑同知他们给本官怎么个说辞。”

莫十七眼睛一亮,“我也去!!”

有了目标,莫十七迫切希望明日早些到来。她却不知有的人,却盼着时间慢些走。

城外三十里外的花娘子村,芳娘就着旧盆里的微弱猩火清点银钱,铜板敲击着老旧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

少顷,她将铜板串好,叹了一口气,对上几双担忧畏怯的目光。

大郎迟疑道:“娘,银钱不够赋税对不对。”

他们家的地早被劝稻改桑,可本地蚕种和桑叶不行,养不出好蚕,自然卖不上价。秋收时衙差还要照旧收税,征徭役,他爹受不得这个气,与衙差起了冲突,打伤了人,一跑了之,留下他们孤儿寡母。

他娘勉强维持生计,但今年别说填饱肚子,连税都交不上。

那群衙差不是好相与的,一旦凑不上税,跪刀子打板子都是轻的,更有全家流放。

大郎看了一眼自己的弟弟妹妹,夏日里,他们穿着叠满补丁的小背心和短裤,踩着一双草鞋,那是他们娘就着明月熬夜编制。

他们还那么小,可是已经一年多没沾过荤了,小脸凹陷,更衬得眼睛圆大。

大郎咬咬牙:“娘,城里的黄地主之前看上我了,一直想买了我给小公子做小厮,他家出价公道,您…您就卖了我罢。”

芳娘一瞬间红了眼,抱着大儿子连连摇头。

一日为奴,往后没有莫大的机缘,便终身是奴了。

那是个火坑,她怎么舍得。

“再等等,娘再想想办法,娘想办法……”

芳娘将儿女哄睡,行入院子里,环视四下。

篱笆栏破烂不堪,她每日劳作,根本没有空闲打理。夜风毫无阻拦的在院内肆虐,她一身单衣,被冻得打了个哆嗦。

鼻尖还能嗅到汗水与泥尘混合发酵的馊臭,她已经十来日没有清洗过了,难怪这么臭。

芳娘抬头看着天上皎皎月辉,一时自惭形秽,这么干净的月光,却洒在她这即将脏污的人身上。

可惜了。

她低下头去,回了屋。

月悬九天,何梦安眠。

次日,郑同知等人却被新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

“大人欲……周地巡查?”

知事官紧张的瞧了郑同知一眼,屋外旭日高升,热意漫漫。屋内却死寂如冰窖。

郑同知艰涩道:“杜大人,您刚上任,不了解本地……”

“所以本官才要实地考察,以防底下人欺瞒。”杜长兰摆摆手:“行了行了,本官不是同你们商议,本官是通知你们,你们拨十来人跟上。”

第163章 养蚕人·三

杜长兰大步朝外去, 绯红色的官袍勾勒出他宽挺的肩颈线,脊背挺直,不似文官文弱, 倒肖似武官。

“郑大人, 这可如何是好?”“杜大人怎么想一出是一出?”一干从属惊慌失措,扰乱了那背影。

郑同吐出一口长气, 双手拢袖, 眉目半阖:“杜大人想巡察民生,就让他瞧罢了。”

知事官闻弦知雅意, 上前对郑同知耳语一番,随后带着两名书吏从知州府后门匆匆离去。

郑同知领着剩下属官前往大门, 杜长兰已经踏上马车, 郑同知几步上前,朝马车拱手一礼:“杜大人想视察民生, 不若从城外最近的村子挨个去, 这般也省时省力。”

杜长兰撩起车帘,神情不耐, “本官凭什听你的?”

这般直白的话令郑同知愣在原地,缓了缓,他意识到杜长兰说的什么, 才难堪的涨红脸。以至于郑同知脸上的纹路都被红通通的面皮掩去大半。

但郑同知年过半百,从小小的书吏走到一州同知,心性不可不深。很快他面上过高的热度退去,郑同知镇定而谦卑:“大人教训得是,是下官逾越。”

杜长兰放下车帘, 脸上不耐散去,给自己倒了一杯茶, 马车行驶,清亮的茶汤泛起层层涟漪,映出杜长兰模糊的脸,他撇了撇嘴:老家伙还真是能屈能伸。

郑同知随后上车,黄通判递上热茶,意有所指:“年轻人不知天高,不知黄地厚,脑中除却一口莽撞热气,旁的也不剩什么,总有他们撞的头破血流的一天。”

郑同知睨了他一眼,接过茶,不疾不徐的拨了拨茶沫,垂坠的眼皮也遮不住眼中的精光,“是驴子是老虎,总会知晓。”

车轮骨碌碌行驶,传来颠簸之感,然许久未停。郑同知心中狐疑,掀起车帘一瞧,却见车窗外景物颇为陌生。

黄通判立刻询问车夫,“这是去哪儿?”

车夫同样茫然道:“回通判话,小的也不知。杜知州的马车去哪儿,小的就跟着了。”

黄通判心中生出一股不好预感,叫住一名就近衙役,“你可知这是去往何处?”

“传杜大人话,咱们去城外最远的聚银村。”莫十七抱着佩刀出现在黄通判跟前,将几人惊了个心颤。

黄通判差点从车架跌落,有些尴尬的扶住车壁:“莫护卫,你怎么……”

“我怎么听到了?”莫十七接茬,她扬了扬下巴:“我和大人年轻力壮,耳朵好使着呢。”

黄通判和郑同知顿时如吞了苍蝇。

莫十七哼了一声,旋身离去,高高的马尾在空中甩出一个跳跃的弧度,犹如春日枝头将将显露的春芽,生机勃发。

饶是郑同知和黄通判平日不在意年纪,此刻也不得不承认莫十七身上溢出的旺盛活力,令人艳羡。

莫十七离开后,车内寂静,黄通判张了张嘴,还欲对郑同知说些宽慰之语,可话到嘴边又止了。

且不知是不是他们错觉,前面杜知州的马车似乎传来阵阵笑声。

黄通判心中刚生起这个念头,见郑同知面如锅底,垂在膝头的手紧攥成拳。

黄通判识趣噤声。

然而与郑黄二人猜测不同,杜长兰并未拿他二人年龄私下笑话,而是同莫十七与辛菱说起旁的玩笑,逗得莫十七和辛菱乐出声。

杜长兰知道这笑声传至郑同知耳中会演变成什么意思。他故意的。

泥菩萨还有三分火,杜长兰不信郑同知能一直忍下去。

马车行过不甚平整的黄泥道,眼前出现村落。村头玩耍的孩童看见衙役,扭头就往村里跑。

“官差来了,官差来了——”

家家户户提心吊胆,上年岁的老人拍着大腿,哭丧着脸:“天爷啊,今岁怎么这么早就来征税了…”

家中存粮不够的,立刻遣人从村后小路向别村去买粮。一切先度过眼前难关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