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养崽日常(245)+番外

作者:木子金三 阅读记录

杜荷带人将他们挥退,梳理人群与马车,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卯时六刻,知州府正门伴着轰隆声响大开。喧哗的人群顿时寂静无声。

马车里的老爷们从车内出来,不顾仪态的立在车架上。

只见当先开道的两名年轻小子一身劲装,身量相当,面容端正。

其后四人抬着庙宇匾额,长七尺,宽二尺三寸,玄色做底,以金漆书写:金朝寺。

字形龙飞凤舞,狂野不羁。

人群中有读书人惊叹:“浑厚有力,气势磅礴,好一手楷书。”

这话如水入油锅,顿时赞声四起。普通百姓虽然不懂书法,但他们看着那三个字,就是觉得好看。

“……以某之见,这楷书似融入草书特性,更添潇洒大气。杜知州好一手书法!”

旁边人笑言:“你们有所不知,咱们杜知州的书法是他最不值一提的长处了。”他故意卖了个关子,眨眨眼道:“上一届状元你们道是谁?”

人群惊道:“不会是杜知州罢?!”

那人朗声大笑:“何止啊,杜知州还是六元及第,上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郎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百姓们:!!!

惊叹声再掀新高。

马车上的老爷们冷哼一声,杜知州不止六元及第,还出身西南之地咧,将一众浙地学子压的黯淡无光,狠挫了一番浙地学子的锐气。叫那群读书人平时眼睛长头顶,吃瘪了罢。

知州府前人声鼎沸,传出久远。

杜长兰深谙人心,驾马落于牌匾之后,无需官兵呵斥,百姓自发分散两侧,让出宽广大道,个个神情肃穆。

牌匾所过之处,人群如风吹麦浪矮身。以魏老爷,赵老爷为首的本地大富商目光灼灼的仰视牌匾。

那小小一块匾,从落名,选料,形制,颜色,字形,每一步都是他们商议而出。每一步也是他们用重金砸出来的!

能请动六元及第的状元郎,一地知州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块匾,这钱花得真踏马值。

杜长兰目光扫过人群中的富商们,眸中笑意愈浓。前期选题都是辛菱他们忙活,最后定名,央他写几个字。杜长兰特意花费一晚练习,略做改动,将行书字体融入草书特性,不然这钱饶是以他心性也收得不安。

他可真是人俊心善啊。杜长兰毫不自谦的自赞。

牌匾行过主城长街,抵至覃城北门,以了缘住持为首,方圆百里的僧人齐聚于此,垂眼低眉念了一句佛号。

了缘住持上前数步,向杜长兰行礼:“老衲见过杜大人。”

杜长兰微微颔首,二人相视一笑。

谁能想到半年前,了缘几人还因山野小庙无人,只能下山化缘。那时了缘意外得知金佛现世,便迅速驻扎山脚,如今一跃成为金朝寺住持,可谓鱼跃龙门。叫其他僧人又恨又妒又无可奈何,谁让杜知州为了缘背书。

这小半年时间,足够杜长兰考察了缘了,了缘通佛理,虽求名利但有底线,又知退让,算个不错人选。

僧人接过牌匾出城,杜长兰驾马跟上,于山脚下马。

无数百姓跟随,远远瞧去,密密麻麻一片犹如地上蚁群。

寻常百姓尚可,魏老爷,赵老爷一群富商则吃足了苦头,这山可真高啊……

终于,一群人登上山顶,了缘缓缓呼着气,不经意瞥向身边青年,见对方面色红润,只额间稍有薄汗,不见丝毫疲态。

旁人也瞧向杜知州,一群气喘吁吁府首的人中,昂首挺立的杜知州犹如鹤立鸡群般耀眼。

辛菱风铃一群人眼里疯狂冒星星。大人文武双全,非凡人也。

众人稍做歇息,持匾侯在庙前。

巳正,万众瞩目下,庙中僧人上匾。明烈的日辉洒落,金色的字体如活物一般游动,闪闪发光。

众人惊的久久不能出声,直到那抹绯红色的身影点燃第一炷香。

无数百姓向庙门涌去,几十官兵把守,“庙宇跟前切莫喧哗,排队而入。”

了缘大师念了一声佛号:“诸位施主为求愿而来,菩萨怜悯世人,不会厚此薄彼,还望诸位施主莫要心急。”

人群这才渐渐平复情绪,只是目光一直望着前庙,恨不得立刻轮到自己进庙祭拜。

金朝寺的出世始于金佛,杜长兰对外称金佛乃佛祖,又供送子观音和地藏王菩萨,主保家人平安,姻缘美满,驱邪避祸。

缕缕香火升空,庙宇内外烟气缭绕,缥缈出尘。

终于轮到卢阿婆,她连忙抱着孙子进庙,对着金佛结结实实磕了三个响头:“佛祖在上,恳求您保佑老妇人一家平平安安,保佑老妇人的孙儿孙女健康长大。”

她拜过佛祖,又去跪拜送子观音,最后拜过地藏王菩萨,这才恋恋不舍的从后山下山。

山脚下的信众源源不断,杜长兰留下人维持秩序,他从后山下山了。

风铃下山时腿都软了,被众人好一通嘲笑,幸好他两个小弟护着他,风铃深感欣慰。

谁知小弟开口道:“狗蛋哥,我背你回去吧。”

风铃浑身一滞,果然周围再次传来哄笑,辛菱龇牙咧嘴从他身边走过,拖长了调调:“我背你吧,狗蛋giegie——”

听了一耳朵的杜长兰:………

风铃:………

啊啊啊啊啊!

杜长兰一夹马腹行远了,风铃急道:“大人——”

两个小弟架着他拼命追赶,回到知州府,他两条腿都不听使唤了。

府内书吏们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更糟,这群大半生都耗在案上的人,冷不丁跑这一趟,去了他们大半条命。

黄通判虽是站着,但两条腿一直打颤。

对比之下,杜长兰身后的青壮还算精神。

他扫过一众书吏的惨状,嘴角抽抽。

昨日杜长兰提前打了招呼,道山高难登,诸位量力而行,身有不适者不必强求。

但书吏们一个个激动的仿佛杜长兰拦着不让他们去一般,快把屋顶掀了。

这下走了一通,可算没话了罢。

杜长兰坏心眼的看了会儿乐子,大手一挥,宣布府内文职人员歇息半日,下午不必当值了。

一众书吏如闻天籁,不敢相信这是出自杜知州之口。

不过须臾,人群作鸟兽散,偌大的知州府冷冷清清,辛菱提着食盒而来,“大人,用午饭了。”

他见公案上摞着图纸,又惊又讶:“大人,金朝寺已然建成,还要添置菩萨吗?”

这会不会太铺张了,知州府还能拿出银子吗?

每任官员上任,除却朝廷发的俸禄,明面上再无旁的银钱来源。

如上任知州那般心黑手辣的,巧立名目,收刮民脂民膏,一任知州毕,赚的是盆满钵满。

但也有真心为民的好官,不忍为难百姓,税收一交,兜里也没两个子儿了,欲要发展地方,只能层层上奏,请求朝廷拨款。且不提这款项能否拨下,就算拨下来,最后落到地方,能剩一半都算上面人手下留情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