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养崽日常(62)+番外

作者:木子金三 阅读记录

杜老三他们卖地是没法子,不卖地就没钱续命。他多次向杜老爹诉苦,一半是真情流露,一半是嫉妒。

同样是兄弟,分得同样的家产,杜老爹子孙满堂,蒸蒸日上。而杜老三子孙凋零,田产渐减。

其实杜老三在村中的日子不差,十几亩地也不少了,可凡事怕对比。

杜老娘打了个圆场,一群人重新回到堂屋内,气氛却不复之前融洽。晌午烧的小公鸡,杜蕴和崔遥他们都没吃几块,反而杜长兰大吃特吃,一点儿都不将之前的事放心上。

午后杜老爹也觉得自己在小儿子的同窗面前,落了小儿子面子,心里过意不去。

他将人叫去正屋,摸出二两银子塞小儿子手里,欲言又止,最后拉着一张脸别向了一边。杜长兰笑眯眯道:“爹的补偿我收下了,我不生爹的气。”

杜老爹眼睛一瞪,但没撑住两息又笑了,他拍拍小儿子的肩,长叹道:“你啊你,真是叫人又恨又爱。”

今日这话换了旁人,杜老爹都不会有这么大反应,可杜长兰不一样。

杜蕴就是前车之鉴。

杜老爹心里是真的怕啊。怕小儿子不学好,怕小儿子害人害己,怕好好一个家给散了。

杜长兰当时话出口,见到杜老爹的反应也回过味来了,他是从一件事划不划算去看待,却忽略古代田地对百姓的情感意义,田地不止是田地,还是后路,是安心,是根基。

他心里明了,怎么会跟杜老爹置气。杜长兰说着俏皮话哄的便宜爹展颜,又一通保证发誓,给便宜爹吃了颗定心丸。

父子俩眉开眼笑出了正屋,张氏和王氏见状佩服不已。小叔子那张嘴,不服不行。

崔遥他们也挺惊讶的。

他们同杜长兰的想法相差无几,所以心里会为杜长兰叫屈,但是这会子杜长兰眉宇飞扬,他们也拿不准了。

众人又歇了一会子,杜长兰提出离开。

崔遥将几个小辈唤至身前,递出碎银,道:“这不止是见面礼,也是散散文气给你们,望以后你们科考也能榜上有名。”

这下杜家大人们也怔住了。

杜成礼回望他爹,杜大郎也没了主意,遂看向他的爹。

杜老爹犹豫。不拒绝,五个孩子就是五钱银子。拒绝了,杜老爹也怕坏了孙子们的文运。

杜长兰笑道:“收着罢,好好念书。”

杜老爹也叹道:“既然是你们伯伯给的,就拿着罢。”

小辈们很是高兴,朝崔遥齐齐道谢。

“不客气不客气。”崔遥摆摆手。

他们前脚离开杜家小院,杜老娘也跟着出门,不多时追上几人,往崔遥成忱和宋越三人手里各塞了一个篮子,里面放着鸡蛋红枣和一包点心。

杜老娘抓了抓衣摆,“伯娘的一点心意,你…你们莫嫌。”

“不会的。”杜长兰上前给他娘顺气:“阿遥他们喜欢吃鸡蛋。娘给的回礼,他们可高兴了。”

宋越赶紧道:“是是是,长兰说的没错。”

杜长兰哄着他娘回去,杜老娘应着好,最后还是站在村头目送他们远去。

行的远了,崔遥忍不住道:“长兰,你心里委屈可以跟我们说。”

杜蕴握紧他爹的手:他也会安慰爹。

杜长兰一脸莫名其妙,“我有啥委屈的。”

宋越道:“你被伯父追着打。”

杜长兰撇嘴:“我爹又打不着我,还累个半死,他不气个好歹就不错了。”

为了给便宜爹正名,杜长兰将杜老爹的隐忧道出。众人恍然:“竟是这样。”

杜长兰折了路边野枝,撇去分枝,光溜溜似一柄长剑,他在空中舞动,每次带出强劲有力的破空声。

他身影矫健,几个侧翻引得众人叫好,忽然杜长兰扭身,枝头直指崔遥等人:“我等虽念圣贤书,却不识浅显理。今日是为田舍郎,他日踏入天子堂,黎民的福与哀皆在我等一念之间。”

山也寂静,风也寂静,万物失色,余有眼前明快锐利的青年。

第44章 制定模板

众人哑声, 杜长兰手腕一翻,捥了个剑花笑起来:“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气势?”

宋越扶额, 崔遥磨了磨牙, 嗷的一声扑过去:“杜长兰,你真是个混蛋啊你。”

然而方才那一幕却在众人无意识间印刻心中。很多年后也记忆犹新。

杜长兰算着时间看榜, 没想到这次县试放榜时间提前一天, 崔遥同杜长兰念叨:“昨儿看榜时有名孙姓考生都失态了,嘴里一直嚷嚷不可能。”

杜长兰:“嗯?”

宋越也凑过来, 道:“孙生说他写了很多治理灾情的良策,不应该是中下名次。”

杜长兰懂了, 先不论其他, 那道题是经义题,但很明显孙生往策论题答了, 不能说完全不对, 但也不能说对。

不过最后孙生还是榜上有名,有参加府试的资格, 届时府试主考官由知府担任,若孙生当真有实学,不会埋没了他。

府试在四月中旬, 他们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杜长兰他们在镇上小院住着,同之前一样念学。

五日后的下午,杜长兰正在温习,忽然严秀才唤他:“你随老夫来。”

书房里竟然有一个意料之外的人, 杜老爹满面红光,见他们来, 他朝严秀才作揖,严秀才侧身只受半礼。

“你们父子聊,老夫还有事。”严秀才出去将屋门带上。

杜长兰忽而道:“可是买了牛?”

杜老爹愣了一下,然后重重点头,他看着清俊灵动的小儿子,心里喜欢得紧。这股子聪明劲儿,大郎二郎是真赶不上。但小儿子气人时也是真气人。

杜老爹搓了搓手掌,心跳还十分快,心底的执念总算圆满了。

他张了几次嘴才发出声音,道:“是崔大公子帮忙相看的,顶顶好的一头小牛,四肢健壮,牙口也好,皮毛也顺滑,尾巴扫起来都有劲儿……”

杜老爹一口气说了许多,说他们如何收到消息,从决定买牛到若河县的心路历程,粗糙黝黑的手指都还在微微颤抖。

杜长兰等他爹一口气说完了,才笑道:“真好,咱们家也有牛了。”

“哎哎,咱们家也有牛了。”杜老爹喜不自禁,“长兰,往后你去哪儿也不费脚程了。”

杜老爹心里说不尽的高兴,以至于回程时都要特意告知小儿子一声。

后来杜老爹要走,杜长兰叫住他爹,带杜老爹和牵牛的杜大郎去路边摊点了三碗馄饨。

锅里咕噜咕噜冒泡的骨头汤,清亮亮的,不时浮起几个胖嘟嘟的小馄饨,皮面极薄,隐约可见内里的肉馅儿,白里透粉,诱人得紧。

杜老爹道:“费这个钱干什么,再有一会儿就回家了。”

杜长兰笑道:“因为我饿了,我沾爹和大哥的光。”

杜大郎偷着乐,为了买牛,这大半日他都没歇过。这会子有一大碗香喷喷的馄饨吃,别提多开心了。

馄饨端上桌,清汤面上洒一撮切得碎碎的葱花,混着动物油脂的浓香,叫人唇舌大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