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书生撩人(132)+番外

而稻谷不过亩产两三百斤,就已经算是丰收了。

梁珩看着堆满官仓前一片坝子的金黄色种子,良久说不出话来。梁珩已经能想象到,这小小的种子,它能活多少百姓。

可这要怎么吃呢?

围观的百姓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他们没想到这个模样奇怪的东西,竟真能吃。但是梁珩说能吃,又是土里长出来的,那肯定真的能吃。

在众多法子中,梁珩觉得一条可行,就是像麦子一样,磨成面。

城里的百姓都是在一处磨面,也不是磨面,是用来磨豆腐的。

既是要磨面,就得先晒干。

晾晒的这几天,百姓架不住好奇,毕竟这实在是个新鲜事物。每天都有百姓过来问,今天县令大人去磨面了吗?

梁珩自己也有些着急,好不容易等到它干了。梁珩用簸箕装了一些,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百姓,到了磨坊。

拉磨的驴子又和往常一样,绕着石磨转起了圈,它不知道,它将成为大齐第一头功驴!

一开始磨出来的面还有些粗糙,又磨了一遍就细了,再磨一遍就已经很细了。

好了,接下来怎么吃就比较简单了,这和小麦粉差不多的面,就照小麦粉那样吃就好了。

就在距磨坊最近的一家百姓的家里,百姓们将信将疑地试探性地将一小块金黄的面饼,放进了嘴里。

不同于其他所有的粮食,这面饼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有的百姓很喜欢,有的百姓嫌它有点粗糙,没有大米那么细腻。

但是,这是能吃的粮食,多产的,种在土里的粮食。

江淮一带田都没有空田,土却是大片大片的荒芜着。

梁珩很快将这粮食的事,写上公文报上去了。

杜延生收到梁珩的公文,大吃一惊,这梁珩又弄了这么大的事出来?这事一旦是真的,将震惊朝野!新的一种高产的作物,对大齐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杜延生亲自到了江宁,查验真伪。当他看到官仓一角堆积如山的黄色粮食后,他猛然深抽了一口冷气。

吃了梁珩端来的用那黄色粮食做成的面饼,杜延生带着样种,马不停蹄地回了汴城。

杜延生正提笔写着新作物的事,幕僚侯宇中上前来,轻问了句:“主公,您真的要将梁县令的名字写上去吗?”

杜延生笔下一顿,他立刻就明白了侯幕僚的言下之意。

杜延生冷冷说了句。

“你想我成为下一个何庭坚吗?”

侯宇中惊愕不已,“大人?”

这梁县令不过是没什么根基的清水小小县令罢了,也值当杜大人如此忌讳?

杜延生不再言语,心中却想这侯宇中不过是个目光短浅的,堪不得大用。上次梁珩虽说开仓放粮是为了救民,但是私自开仓,死罪可免,活罪一定难逃。可梁珩什么事都没有。说他上面没人,他杜延生能信?

第105章

公文到达京城, 是三天后。这天的早朝照常卯时开始。

高高在上的齐策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殿内的大臣, 他们或慷慨激昂唾沫横飞的大臣口若悬河,或缩着脖子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默不作声。

虽然争得激烈, 但在齐策看来都是不痛不痒的小事。事实上,每天争论不休的, 也几乎都是些小事。他极力忍着想打哈欠的冲动。这哈欠一旦打出来, 不消说, 众臣定会群起而谏之,说他作为一国之君, 不可懈怠丝毫云云。这眼看着快要结束的早朝说不定会再延续一个时辰。

终于,齐策忍不了了,齐策抬起右手, 下面正滔滔不绝的大臣们好像多长了一只眼睛, 专门注意齐策的举动一样,见齐策示意停, 殿内倏地就安静了下来。

齐策强打精神道:“没事就退朝吧。”

“臣有事启奏...”户部尚书王邦安站了出来。

齐策伸手揉了揉额头两侧,“王爱卿有何事?”

王邦安开始说起了今年税收的情况来,齐策坐直了身体,凝神听着。

“南方十八州税粮共一千八百万石,北方十六州税粮共八百万石...”

南方年年都在一千五百万石以上,北方就不稳定了, 虽地广, 但几十年前的一场旱灾, 导致上百万灾民逃难到了南方,而南方一直都比较风调雨顺,那些逃难过去的百姓,大多在南方定居了下来,再不愿回北方了,致使北方如今地广人稀。

人口,粮产,这两样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早朝后,齐策起驾回宫。

下午巳时左右,中书令姚兆匆匆来见齐策,手里还提着个麻袋。只见姚兆满头细汗,却不是走路累的,实在是手里的东西太重。姚兆作为宰相,自是向来养尊处优,何时提过这么重的东西?但姚兆实在太激动,一路疾行,竟没想起来要找个人帮他提一下。

齐策一听是姚中书求见,立刻就让内侍请他进来了。

姚兆几步走进齐策,跪倒在地,“臣参见陛下。”

“爱卿请起,爱卿手里提的是什么?”

姚兆一进来,齐策就看到了他手里的麻袋。堂堂宰相提着个灰不拉几的麻袋进宫觐见皇帝,这不大像是讲究排面的姚兆会做的事。

姚兆没有正面回答齐策的问题,而是从袖子里,取出一封公文,呈了上去。

“皇上您看看这个就明白了。”

齐策打开公文,略看一眼,是从汴州传回来的公文。

齐策正色看了起来。阅毕,不由大惊失色。

齐策看向姚兆身边,那不起眼的麻袋,“这就是那新作物?”

姚兆点点头。

齐策霍地起身,快步往姚兆走来。姚兆将麻袋打开。

齐策抓住麻袋口,往里面一看,只见里面装满金黄色的小谷粒。

齐策伸手一捞,看着手里饱满的,从未见过的谷粒,一捏,硬邦邦的,齐策抬头看向姚兆,“这真的能吃吗?”

姚兆愣了愣,弯腰将麻袋里一个小布包拿出来了,“公文上说这里面装了这作物磨成的面,加水揉之,烙熟即可食用。”

齐策打开布袋,就见里面装满了金黄色的面。

“郑吉!”

在外面候守的郑吉听到皇上传他,匆匆进了殿来,就见皇上将一个布袋递了过来。

“拿到御膳房去,吩咐他们加水揉之,烙熟后送来。”

郑吉虽然不明白这姚宰相怎么突然给皇上送吃的来了,但还是立刻接过齐策手里的布袋,下去了。

很快一大盘金黄色的面饼就呈了上来,由侍膳内侍尝过膳后,齐策夹起一块面饼,咬了一口。

入口有一股独特的清香,略微有些粗糙,味道却很是独特,甚至可以说是不错。

齐策又让姚兆尝了一块。

两人连吃两块,吃完之后,却是都沉默了。

万没想到啊,今早上还让齐策头疼的问题,下午就有了解决之法。上次也是梁珩将天捅了个洞,齐策才能顺着收拾了江淮一带的蛀虫。而这次,梁珩给他的惊喜更大。

粮产,每朝每代的重中之重。百姓能吃饱穿暖,才能安居乐业,人口才能增长,国家才能真正安定发展。梁珩啊梁珩,你真是朕的福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