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书生撩人(133)+番外

次日卯时,大臣们照常上朝,却发现今天的皇帝不大一样了,哪不大一样了呢,好像今天格外精神。

按往常,给皇上行了礼后,内侍就该唱‘有事起奏无事退朝’,官员们就开始议论今天的新议题了。

而今天,行完礼后,内侍毫无动静,众大臣平日都是按着章程来,今天内侍不唱,众大臣颇有些不习惯,但还是准备启奏。

就听齐策说道:“众爱卿平日为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实在是辛苦了。今日想必众爱卿都未曾用过早膳,朕不忍看着众爱卿饿着上朝,特意吩咐了御膳房为众爱卿准备了早膳,众爱卿吃了再议吧。”

此言一出,众官员登时蒙了,虽说众官员都是午夜就起来,直到四更才得进入宫门,卯时上朝前,官员们至少等了一个多时辰了。但上了一辈子朝了,没见过皇上哪次为文武百官准备早膳啊!就是追溯至前朝几百年,也没听说过皇帝体恤文武百官,为其准备早膳的啊!皇上今天这是怎么了?

众大臣不由面面相觑,御史台的人也被齐策这突如其来的旨意弄得有些蒙,前面也没有先例。众御史正犹豫要不要劝谏呢,就见十余个内侍端着食盘鱼贯而入。登时一股食物的清香,飘遍了大殿,勾得不少官员不由直咽水口。大家都是饿着肚子上朝的啊。

齐策又吩咐内侍将早膳从大员处发下去。

众大员看着端到自己面前的食盘,里面装着一块块散发着清香的金色面饼。皇上这一定是有深意,众人心里不约而同地想。

这庄严肃穆的金銮殿,只怕建殿以来,从未发生过这等文武百官加上皇帝在内,一同用早膳的事。

众官员见皇上都吃了,明白皇上这是来真的了。

后面的小官们见前面的大员都带头吃了,也放心吃起来。

不得不说,御膳房的御厨手艺真真是好,众官员吃得有些意犹未尽。

等众官员吃毕,齐策正襟危坐起来,将汴州江宁县发现新作物的事说了。

哗然一片。众官员脑中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

“这怎么可能?!”

“这...”

不出所料,很多大臣是不相信的。新作物,几百年也难发现一次。梁珩这个名字,在朝中可谓是如雷贯耳了,就这么巧,他又搞出了事情?

这其中,中书侍郎李焕的嘲笑声尤其最大。

“这梁珩莫不是疯了不成?新作物是说发现就能发现的吗?他才上任几天?真是不知所谓,欺君罔上!”

李焕不是别人,正是被砍了头的李伯文的老子。李焕虽然教子无方,但毕竟是开朝元老,只是被责问了一番,就算揭过去了。

儿子的死,李焕将之算在了梁珩的头上。若不是梁珩作妖,他儿子能死吗?

等齐策命人将那麻布袋呈上来,又将他们所吃的早膳正是此物做的之后,众大臣惊愕不已,却又都沉默了。事实摆在眼前,谁不信打谁脸。

最终,大司农蒋政被令,马不停蹄地赶往汴州去了。

梁珩并不知道朝中因为这新作物而掀起了惊涛骇浪,他依旧每天处理公事,还有陪儿子玩耍。

小和畅已经六个多月了,长得十分壮实,看起来像是一岁的孩子。沈蓁蓁不敢将他放在床上,因为一不小心,翻来滚去的小和畅就可能会从床上摔下来。

沈蓁蓁生了孩子后,因为喂奶,吃得也少了,慢慢地瘦了下来,虽然还没有恢复从前少女的身材,但也不至于胖得梁珩都抱不动了。

小和畅身上穿着羊毛织成的小褂子,手里正拽着拨浪鼓,不停地摇着,乐得咧嘴大笑。

沈蓁蓁正给儿子做着冬天的衣裳,不时抬眼看看儿子。

小和畅差不多有二十来斤了,胖乎乎的,抱久了就手酸。平日都是等到梁珩散卯了,他背着儿子,一家三口才出去走走。

没两天,杜延生就带着一行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江宁。

得知是朝廷派来的大司农,梁珩没有耽搁,直接请人到了官仓,让他们看那半仓新作物。

蒋政其实一直都是心持怀疑的,等到看到堆积如山的作物后,蒋政不得不信了。

蒋政不由看向眼前这个年轻的,不过区区七品的小小县令,他神色极为平静,一板一眼地跟他讲着如何发现,又如何种植这新作物的事,似乎根本不知道自己为大齐做了什么,这个功劳可以让他加官进爵一般。

蒋政来得匆匆,在了解完新作物的一应事宜后,又匆匆离去,带走的,还有大半仓的新作物。

第106章

眼看着蒋政带了几大车新作物进了京城, 众大臣对于这件事的真伪性,再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纷纷上奏恭贺齐策,称这明黄色的新作物, 乃是天赐之物,请齐策为之赐名。

梁珩一直没有给这种子取名的原因也在此。梁珩知道,这作物的名字, 只能由皇上来取。

大臣们一番恭维的话, 齐策却并没有当真,不过名字确是要赐下去的。于是齐策为之赐名天黍, 也意为天赐之粮。

而对于发现这天黍的梁珩, 齐策自然也有嘉奖。

赐绢千匹,黄金百两,连擢三级。因为梁珩现在任期未满,暂时以从五品任县令,三年任期满后,酌情调升。

等赏赐到江宁时, 已是金秋九月。

刘致靖自然也收到了梁珩发现新作物的消息。刘致靖最近也确实很忙, 他利用农闲,组织百姓四处栽桑树, 准备明年大力发展百姓养蚕。男耕女织,让江淮不仅是大齐的粮仓, 还要成为织锦重地。

刘致靖感慨了一番梁珩的好运之余, 也不由感慨, 梁珩都已经做出了那么大政绩了, 自己却还一事无成。从此下乡更勤了,赤县很快栽上了漫山遍野的桑树。

农忙已过,百姓们也闲了下来。

江宁日益繁华了起来,因为淮绣,也因为良政。

淮绣不仅让百姓们富了起来,更让很多外地的商人,涌进了江宁,不仅是来江宁买刺绣的,还有很多商人听闻这边富了起来,涌进江宁城做生意的商人。而梁珩的良政,对商人不收取以前那些乱七八糟的苛税,也吸引了不少商人来江宁安家落户。

蒋政带走了大半仓天黍,只余下一千多斤。

其他县的县令闻风,连夜派了人来讨要,却扑了个空。江宁县一共一千五百余户,一家一斤前两天就发下去了。

梁珩本来准备给刘致靖一些,刘致靖却谢绝了,如今赤县地里都种上了桑树,没有空地了。

“回来了?”

沈蓁蓁正给儿子喂着奶,听见梁珩的脚步从外面走进来,头也没抬地问了句。

梁珩轻嗯一声,先换了衣裳才走过来。

梁珩蹲下身,看着沈蓁蓁怀中吃奶吃得正香的小和畅,腮帮子撑得鼓鼓的,黑亮的眼睛转过来看向他爹。

梁珩看着粉嫩嫩的儿子,心都要化了,耐心等着儿子吃奶。

沈蓁蓁看向梁珩,梁珩原本如玉的脸,如今被晒黑了些。不止面容发生了些改变,连气质都截然不同了。如果说成亲那会梁珩只是脱褪去了书生意气,如今已为人父的梁珩更是沉稳得像一座满山青翠的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