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需要有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作为后盾了。
一年光学费就快要一百万了。
如果再加上生活费的话,一年怎么都得准备个两百万读书。
这还得是在这两个小孩没有什么烧钱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之下。
但Antonio的这两个同学偏偏就有。
两兄弟从硅谷的斯坦福大学来到纽约,是要参加一场和他们的爱好有关的比赛——机器人格斗大赛。
男人对机器人、和对搏击这两事情的热爱,是大部分女人都无法理解的。
但据说,女生一会回家了只要稍微接触几次的话,就不仅能够理解,而且会变得一样狂热。
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没有去看过这种暴力比赛的颜滟,就不得而知了。
这种机器人格斗比赛是没有限制的,整个一个“不死不休”状态。
被打到面目全非,那是小事。
花巨资打造的机器人,一场比赛下来,直接报废也是正常现象。
从花钱这件事情上来说,这个爱好就是个无底洞。
当然了,比赛嘛,赢了是有奖金的。
可每个人在设计出“全世界最能打”的机器人之前,肯定都会需要一些经验的累积。
造机器人的能力再好,如果不能操作地行云流水的话,也一样是会输的。
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研究的都是代表人类发展的高精尖项目,和美国宇航局合作的太空项目啊,和谷歌合作的无人驾驶的汽车啊,再不然就研究点和医学还有材料学交叉学科的3D人体器官打印之类的。
但这两兄弟,压根就不喜欢学校那些研究经费充足的高精尖项目,就喜欢自费捣鼓凶残而又暴力的格斗机器人。
中学生都有做格斗机器人的,两兄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造诣要怎么“寓教于乐”体现在自己的爱好里面呢?
格斗场上机器人,都是遥控的,需要手工操作的。
斯坦福兄弟的格斗机器人,100%的人工智能,兄弟俩在带着自己的机器人打比赛的时候,压根就不给自己的机器人发出任何一条指令,完全就是抱着一种自身自灭“放养”的心态,让机器人自己去寻找最合理的攻击方式。
相较于非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这两兄弟的机器人造价要昂贵得多。
为了拿到“世界冠军”,在和别人造的格斗机器人比之前,两兄弟自己还要先比一比。
一年不知道要打残多少机器人,烧掉多少钱。
这两个人非常准确地定义了“熊孩子”这三个字。
但他们的父亲特别支持和纵容两兄弟的爱好。
熊孩子他爹觉得,小孩子还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应该怎么开心怎么来。
儿子倒腾,老爸倒腾得比儿子还要更加起劲,完全是一副拿不到“世界冠军”誓不罢休的气势。
需要几十万,给两兄弟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报废的“玩具”,增加一个新的配件或者芯片,熊孩子他爹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
这个特立独行的老爸,给大儿子取名叫李天乐,给二儿子取名叫李天佑。
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这家的老爹对儿子的期待最是简单。
两兄弟能够同时进斯坦福,绝对是对老爹“放养”政策的最高礼赞。
通常父母和小孩子说得最多的,肯定是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
可李家兄弟的爹,从来都有着“惊天地泣鬼神”教育理念。
大儿子喜欢打游戏,他不仅不反对,还全力支持。
儿子既然有这样的爱好,那就必须要提供最好的游戏设备。
几千块,人家能买一台电脑,但在李家老爹这里,只够给儿子买个鼠标垫。
小儿子加入到玩游戏的队伍里面之后,嫌弃老在家里和自己的哥哥玩没意思。
老爹二话不说,直接在深圳市中心,开了家国内最豪华的网吧。
老爹亲自上阵带着两个儿子在专属包房里面组战队熬夜打游戏。
那个时候,两个儿子都还未成年,如果去别人的网吧的话,都还不到“法定年龄”。
小孩子不能熬夜?
那得是多么老古董的思想?
反正熊孩子他爹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
想要几点睡,就几点睡。
一个小孩子如果连什么时间睡觉的自由都没有,那人生还能剩下多少乐趣呢?
人可以为了工作熬夜,为什么就不能为了游戏熬夜呢?
光这样也还到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李家老爹还有更为“神奇”的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
比如说,两兄弟成年之后,跟着自家老爸去马尔代夫度假。
看到隔壁的Water Villa(水上别墅)来了一个身材和长相都一流女生,父子三人就开始比赛。
比什么呢?
比老大、老二和老爹,谁先把这个美女搞到手。
第266章 闪亮登场(5)
因为李天乐、李天佑两兄弟和Antonio关系很铁,自然没有理由Antonio在斯坦福的中国舍友关系不好。
好朋友来到了自己的地盘,齐亦自然是要请吃饭的。
齐亦请“热狗青年”和“机器人兄弟”吃饭的那一天,颜滟本来是要单独请自己的堂哥吃饭的。
颜凌也是在那个时候过来美国,找她探讨Y·Y这个品牌未来发展方向的事情。
齐亦在斯坦福大学的好基友,除了Antonio之外都没有见过齐亦女朋友。
一通揶揄,还有各种不要藏着掖着的打趣之后,齐亦就打电话问颜滟要不要一起吃饭。
最后,两个饭局就组合成了一个。
五男一女,除了颜滟之外,清一色的男同胞。
这些“大男孩”坐到一起,很自然地就会聊到机器人的话题。
齐亦精于算法,在斯坦福的时候也参与过很多人工智能项目。
计算机再怎么厉害,顶级的算法都还是人类提供的,至少在目前是这个样子的。
计算机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叫做机器学习,需要不断地给计算机“喂”大数据,才能够让他茁壮成长,越来越智能。
最初级的人工智能,比如你看了几本书之后,计算机就知道要给你推荐什么样的书。
你看的书越多,计算机推荐的书就越准确,你个人的喜好是一个具体的数据。
所有看书的的具体数据,就组成了一个大数据。
这个基数越大,计算机的推荐就会越准确。
一开始,数据少的时候,计算机也很笨,经常瞎推荐。
慢慢的,计算机就可以在大数据里面去伪存真。
而它去伪存真的最终能力,又取决于算法。
如果算法不够好,数据再多,也没有用。
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计算机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越跑越偏。
如果算法对了,每一个数据都可以让机器变得更聪明。
齐亦之前在学校用自己的算法写了一个软些。
可以让计算机通过使用者对四组图片的选择,就推算出使用者喜欢的装修风格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