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彻也知晓唐刺史想要升迁回京,这海水晒盐效果越好,对唐刺史来说,带来的激动和振奋自然便越大。
果然,一回到府城的唐刺史,便喊上心腹进了书房。二人在书房一通忙碌,不多久,府城便有两份文书和这几日所得的两批粗细不同加工的海盐被快马加鞭,派送去京城。
听闻裕州和安南皆有文书,且还是快马加鞭送达时,老皇帝沉寂了片刻,才让人把文书呈上。
老皇帝先看的是裕州唐刺史发来的文书,看着看着,他面色越来越凝重。接着,老皇帝把手中的文书往桌上一放,又快速的拿起安南,也就是韩彻呈上的文书。
半晌过后,老皇帝方才放下文书。
待到第二日朝堂,老皇帝面色平静的听完朝臣议事。待到临散朝时,他才突然开口:“昨日安南呈上来一文书,诸位也一起听听吧。”
此言一出,站立在下方的一些朝臣的头便不由得低垂了几分,很好的遮掩住面容上细微的变化。
跟韩彻所预料的一样,周安给他寄去信件一事,确实少不了眼下站立在这里的当中一些人的手笔。
党派争斗一日未决出胜负,韩彻背负的太子旧人的身份,便一日会被其他党派所视作敌对。
这些人争斗得越激烈,这种敌视也就越强烈。
所以不管韩彻有没有才,在这种关乎前程乃至生死的关键性政治问题上,其他党派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给韩彻丝毫出头的机会。
甚至韩彻越是有才,遭受到的打压和攻击便越甚。
好比眼下,待到众朝臣震惊的听完韩彻在安南实验成功海水晒盐法,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使食盐的质量更纯正稳定时。一些人的脑子里便已经开始思考,这次又该如何把他压制下去。
“诸位认为此事该如何嘉赏韩彻?”对于下方朝臣们面容上的变化,坐在上方的老皇帝全都收在眼中。甚至周安给韩彻送去信件一事,老皇帝也一直都是知晓的。
“臣以为,可多嘉赏他银钱和田地!”一大臣站出来,躬身言道。
“臣也附议。”另一大臣也站出来言道。
“如这般大的功劳,怎可只嘉赏些许银钱和田地。”太子一党残留的少许大臣便忙站出来言道:“臣以为,韩彻之才干,实不该埋没在安南。”
结果马上便又有一大臣言道:“此乃圣上英明神武,知人善任!韩彻之才,果然不在朝堂,而在百姓也!”
意思就是韩彻是有才没错,但他的才干之前在朝堂上并未曾显露出来,而是直到被老皇帝发配去安南才显露出来的。可见他这样的人才,就该去贴近百姓生活。
这话一出,马上也得到了大半朝臣的附议。
太子一党越来越势弱,朝堂上的这些大臣的态度便也很明显。尤其是在太子党经历过一次老皇帝的打压,将不少人发配流放后,剩下的除了少许的中立党外,其他便都是其他党派的。所以他们对韩彻,自然便有极大的防备。
老皇帝的目光缓缓的从这些大臣们身上扫过,心中又如何能看不明白。
对老皇帝来说,太子当初的行为是他深恶厌绝的话,那么此刻朝臣们的行为,也同样引起他心中的不悦和警惕。
“说来,韩彻改过之心既这般诚恳,自是应当再给他一次机会。若还一直将他留在安南,确实是埋没了人才。”老皇帝这话,也可谓是将态度表露的很明显了。
说着,老皇帝还又叹气道:“罢了,下旨将他调回吧!”
朝堂也因这话,顿时炸开了锅。
“还请圣上三思啊!”
“圣上!便是赦免韩彻之罪身,可韩彻之才,实是在百姓,不在朝堂啊!”
“在不在朝堂,总要让人试一试方可知晓。我倒觉得,韩彻只用了这几年便将安南治理得这般好,可见他确有大才!”
第62章
回京
不多久,调遣韩彻回京的文书便抵达。至于接任的县令人选,因着唐刺史的举荐,朝廷便没有从其他地方调任,而是提升钱县丞接任。
韩彻刚知晓时有些意外,不过细想,又觉得也在情理之中。
安南这几年别看经济发展的迅猛,但它仍然不过是刚升为中下县。最靠南的地理位置,便也意味着它最远离以政治和经济为中心的北地。
更别说,安南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北地官员犯错流放发配的首选地之一。
有门路的官吏不会愿意奔赴几千里,跑到安南来任职小县令。而唐刺史见着韩彻都能被调离回京,他也想赶紧升迁回京,自然便也不愿打破安南现有的局面。
钱县丞这几年在安南,跟韩彻配合治理得一直都很和谐。哪怕钱县丞接任后做不到开扩,唐刺史觉得守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在经过这么一番思来想去后,唐刺史可不就觉得只有钱县丞是最好的人选了么!
临到要走的时候,韩彻心中也难免滋生了些许不舍。他虽有原主的记忆,但当初一穿来便是在安南。
再说回来,这次别看被调离回京是喜事,但京中的政治敌对也绝不可能就此罢手,由着韩彻出头。
可不走也是不可能的,除非韩彻愿意一辈子都只留在安南,否则此时离开,便是他唯一能选的出路。
为了自己也好,为了柳氏三娘四娘还有京中挂念着的大娘和齐五郎这些家人也好,韩彻踏进了这官场里,便由不得他退缩。
跟韩彻不同的是,柳氏和三娘四娘,以及韩老三在知晓终于能回京城时,简直是高兴到要疯了一样。
虽说来到安南后,只原身病了的那几个月吃了少许的苦头,后面这几年日子过得其实是很舒心的。但再如何舒心,他们都深深思念着北地京城,那是他们从小生活的家乡,那里还有他们挂念的亲人朋友。
在临走前,柳氏还带着三娘四娘没少购置安南的特产。安南是朝廷管辖的最南处,京城又是北地,两地气候相差很大,便造成两地的特产也格外不同。
尤其是安南本地一些东西,售卖得特别便宜,但是在北地京城那边,不仅作价非常昂贵,甚至要是没门路,还不一定能买得到。
柳氏便还把韩老三也带去用了,她最近天天一早便出门,等到再回来时都是大包小包的。
家中现在有两头牛,一头是韩彻刚穿来时,韩老三请巫医来购置的。一头便是那年在刘家村,从巫医手中救下的。
两辆牛车到最后都被柳氏所购置的东西装满,韩彻只得又花钱去购置了一头牛回来。
三辆牛车,正好韩彻和韩老三赶分别赶着装运货物的,三娘赶着她和柳氏还有四娘乘坐的。
如骑马射箭类,虽不是科举选拔考核的内容。但在北地,尤其是京城的贵族子弟,仍然是必学的科目。
受京城大环境的影响,女子也会练习一些。
如韩彻所穿越的这具身体,是会骑马的。便是三娘之前在京城的时候,也练习了些许骑马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