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佳丽心悦我(421)+番外
.
长庚书院,乃延祚年间起,萧怀瑾亲自下令,从国子学中分设出的女子学堂。
第一任山长,是广平宋氏的后裔宋静慈,经选试上任。
.
而今,书院与国子学一左一右,夹在孔庙两旁,至春日梨花簌簌,绿荫环绕中只余朗朗清声。
宋静慈坐在凉廊上,翻看案上堆的卷宗,与外面的尘世喧嚣隔绝。
.
穿着浅绿襦裙外罩鹅黄半臂的少女跑进院子里,向宋静慈揖了一礼:“山长大人,隔壁的崔博士差人来问,今年的昌曲比试,题目可拟好了?”
.
“文定昌曲”是长安城中为人乐道的比赛;也是长庚书院成立后,经历了质疑与波折、遗留下来的传统。每年开春,书院与国子学都要比试,经文、策论、博物、算术……长安城也几乎万人空巷,各个酒楼设赌下注,文风大盛。
.
这比赛的热闹不亚于科举三甲游街——当然,晋国的科举,每届的殿试名单里,总有长庚书院的学生,让当年反对女子书院的大臣们无话可说。
果然如谢令鸢所言,天下万事本不分男女之责。女子读书甚至可以更优秀,且由于读书考试的机会来之不易,她们格外珍惜用功。
.
想到了谢令鸢,宋静慈搁下笔,将一叠卷宗交给少女。
“阿沁,这届文试,你们都是第一次参加,”她略停了片刻:“怕吗?”
“怕什么,”曹婉沁接过卷宗,笑吟吟应下:“都擎等着呢,才不会输给国子学那群书生。”
院子门口,性情文静的何茂姝正在等她,忍不住道:“你又说大话,外面押的注,都一赔八啦!要是输了我看你怎么收场!”
曹婉沁眨眨眼:“我就……闭门谢客,以后考科举一雪前耻呗!”
宋静慈被她逗笑,两个少女笑盈盈地携手离开内院,不多时书堂里响起摩拳擦掌的说话声。
.
宋静慈望着她们的背影出神,一丝淡淡的微笑不觉浮上。
世间际遇真是奇妙啊——像是终结了两家人的恩怨,曹皇后的侄女与何贵妃的侄女竟然会在书院里结成挚友。
.
她们何其幸运,以后不会再有入宫争恩宠的事发生了,也许她们将来会同朝为官,或建立其他事业,这友谊会陪伴二人一生……就像当年,她们这些从宫中离开的妃嫔们一样。
.
梨花纷纷中,她的思绪回到了延祚十三年。
那是晋国即将翻天覆地的一年。
.
.
那一年开春,皇帝御驾亲征;叛党在京郊圜丘发动兵乱,却被后宫妃嫔们联手平定。
.
随后边境捷报频传,一贯强势的北燕也不得不答应和谈。应北燕使节之请,德妃作为和谈主使,在长安行宫外接待北燕使者。然而——行宫突遭大火,北燕国师离奇亡故,睿王爷重伤,德妃火场失踪——这场意外,震动了天下人。
.
睿王爷醒后什么也没说,而德妃也再无音信。
至今,关于她究竟是死还是归隐之说,都没有定论。
.
然而事情却不可能这样不了了之——国之祥瑞、送子娘娘失踪了,晋国民怨沸腾,北燕自知理亏,退让十三城签下和约,结两国之好,五十年内誓不犯中原之境,这才平息了晋国人的怒火。
.
但由于叛党的南郊之乱,朝廷空缺了不少位置,依着惯例,又是由曹、何两党推举官员。
只是这一次,惯例却被何太后打破了。
.
延英殿的议事中,她稳稳掷出足以引发轩然大波的决定:“恩科一事,乃陛下之意,亦是先帝遗志。恰逢南郊兵乱之秋,朝中折员,因此今年六月,先试开恩科,广纳天下士子,投石问路,再议试策之事。”
简而言之,留出少部分职位,由恩科遴选。
.
这对无数寒门士子而言,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从前他们出身寒微,只能为吏,偶尔有能力出众可以为官,却也屡屡碰壁,出身限制了他们的才能,永远也走不到蔡瞻、曹丞相这样的地位。
而今,何容琛为寒门和庶子,打开了这个晋升通道。
.
贰·科举·沧海遗志
.
恩科,自从先帝朝之后,已经中断了近二十年。
这个久远到近乎陌生的字眼,让不少大臣恍然追忆起岁月的遥远。
.
站在延英殿中,他们凝神仰视宝座上的女子。
眼前的女子,从景帝时便入了太子东宫。她在宫里度过的年岁,比他们许多人在朝为官的年月都要长。她曾是先帝最倚重的宫妃……也一直未忘却先帝的遗志,哪怕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
很快便有大臣反对,言辞铿锵,冠冕堂皇:
“臣以为,恩科之事,宜从长计议。一来,恩科之策乃国基大事,需妥善商议;二来,眼下朝中正是缺人之际,尤其夏天将至,各州府要防洪排涝,各地也要清点粮仓以备民生之灾,亟需递补职缺啊!”
.
一番话振振有词,引得众臣含泪共鸣:
“尚书台如今都在到处借人,实在拖延不得了!”
“那日工部刘大人来我们清吏司要人,我们吏部哪儿给得出人啊,害得刘大人差点同敝司翻脸!”
.
延英殿内乌泱泱一片,集体大倒苦水,想要把何太后“惊世骇俗”的想法淹回去。
御前宦官不得不一次次站出来整顿廷仪。
.
“各位大人心忧朝事,哀家体恤。”何容琛面色不变,似乎早有准备,吩咐韦无默捧来一摞文书,内侍呈给各位召对大臣。
“爱卿挂忧之事,哀家自然也有考虑。这试策之律,便是应对之法。”
.
群臣噤若寒蝉,面面相觑。他们翻开文书,只见上面书写几个字:试策十四律议。
.
连条律都已准备好,这厚厚的一摞实施细则,可不是一年半载能完成的事,她是准备了多少年?
有人悄悄抬眼窥她,一时间心中升起了敬意。哪怕科举与他们的利益相悖,注定要阻挠反对,但人的品格永远比权力更让人发自内心诚服——这才是真正的“权”,而今这种令人折服敬仰的品格,却是出现在一个女人的身上。
.
议论声中,何道庚一脸茫然地站在大殿下方。他偷眼看曹丞相,曹丞相也和他一样茫然不知所措。
这恩科之事,两个月前何太后威逼利诱,已经完成了政治交换。但这《试策十四律议》是怎么回事?
.
意外归意外,但总不能在这时拆台。要是自己先出面质疑,却让另一方有机可乘,岂不是更吃亏?
他们各自揣着自己的心思,只好按捺下来,私下寻个时机再问。
.
延英殿内改抱怨为争执,所有人都在议论这十四条律议——
各郡县兴建书院,由户部差额拨款,归属礼部统辖,不受郡县地方管制。
试策分正科与恩科,文举与武举,文举中有常科与制科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