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盛宠农女:买个相公生个娃(584)

作者: 蓝色 阅读记录

云珞道:“你放心吧,既然说了要走,就一定走得成。难道我吃一百颗豆还不嫌腥吗?”

只是看向刘双喜的目光时,难免带着一些心虚,好在刘双喜并没有注意他,她看着那边还闪着火光的西院方向若有所思。

虽然说,他和那位康王妃的侄儿并不认识,但一想到他有可能是受了康王府的牵连而被烧死,心里总觉得怪怪的,虽然这些年也面临过生死,亲手杀的人也有,但刘双喜总觉得自己的心还是不够硬。

这得是多大的仇,多大的怨,才能把人往死里整啊,突然觉得一向置身事外、一心做着生意过小日子的康王府好像也不像表面表现出来的那么平和无争。

想想也是,康王在这个位置做了几十年,经历过多少、做过多少事还能到处与人说?想要做到真正的无争,也不是那么容易。

樊城啊,就是个是非圈子,还是早日远离,早日安康。

回到摄政王府后,刘双喜就连夜让人将东西赶紧的收拾好,明日一早,天亮就启程。

这一晚,刘双喜不停地做噩梦,一闭上眼就是到处都是火光,到处都是人头来晃去,害得她一夜惊醒了好几次。

好在天亮后还是早早起床,并没有影响到今日的行程,她有总感觉,今日若不能顺利出了樊城,再想走就不那么容易了。

出了门,一路上刘双喜的心都揪成一团,生怕来个什么人再把云珞召回去,他们就真的走不了了。

直到摄政王府的马车,一行浩浩荡荡,顺顺利利的出了樊城的大城门,刘双喜还有些不敢置信,回头看了看高大巍峨的城墙,再看看上面,大大的樊城二字,刘双喜突然有种冲出牢笼的感觉。

这一去,终于天高海阔,无拘无束了,终于不用整天提心吊胆地担心小命不保,想出个门也容易了。

章太妃在马车里也感慨颇深,昨晚康王府着的那场火,她也亲眼所见,那冲天的火势如今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若是那场火烧在摄政王府里,她这腿脚跑不跑得出去?

而康王虽然脾气暴躁了些,但也是出了名的正直,这样的他都能招来一场大火,那如今在樊城名声甚坏的摄政王府呢?还是早走早好啊,不然人家在摄政王府放一把火,烧的就不只是一个西院了。

越想越是后怕,章太妃让马车停在一边,她从马车上下来,直接坐上刘双喜的马车里,和刘双喜及三个孩子坐在一起,她才觉得怕的不那么厉害了。

高高、兴兴嚷着要去和彦儿坐一辆马车,乐乐在一旁看着直撇嘴:彦儿可是他内定的小媳妇,这两个弟弟竟然敢同他争,看来小孩子就是要好好管教才行。

刘双喜拗不过高高兴兴,又有章太妃也坐进马车里,马车里显得太过拥挤,就让马车停下,让丫鬟带着高高兴兴去找彦儿,乐乐一看两个弟弟去找彦儿,若是他不跟着,没准彦儿就要被两个弟弟给哄了去,赶紧也随后跟着。

马车里就剩下刘双喜和章太妃两个人,章太妃问刘双喜:“你说康王府这场火着得是否太过蹊跷了?”

刘双喜看了眼章太妃,觉得老太太平时也不是光知道吃喝玩乐,有时候也能猜到一些事情,“谁知道呢,好好的就着了这场大火,说是被人寻仇,康王爷和康王妃都是万事不参与的人,虽说康王有时脾气大了些,可也不是不死不休的仇,怎么就能把人往死里整?没准就是康王妃那位侄子在外惹的事儿。”

正文 第780章替谁担忧?

章太妃听后点头,“我就说嘛,康王那老头虽然可恶,也不至于就要在他王府里放火,还真可能是他那内侄儿惹来的事儿,只是人就这么没了,康王妃那么大岁数不定怎么难受呢。”

刘双喜道:“太妃,咱们既然离开樊城了,樊城的事儿就不去管了,毕竟咱们王府被口诛笔伐时,康王府也没替咱们鸣不平,过去就过去了,谁也不提谁。”

章太妃听后也觉得在他们摄政王府谣言缠身时别人不但没帮忙,还有不少落井下石的,那么别人倒霉时他们摄政王府也没必要去帮忙吧?

康王府虽然没落井下石,可也与摄政王府划清界限,昨日他们派了人去帮着灭火,已经是情至义尽了。

所以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真没错!

中午,车行至温门县,云珞让队伍停在城外不准扰民,这次出城云珞将府内一百多侍卫带着,又将驻扎在城外的五千兵马也都带上,这一行也甚是壮观,好在事先让人来温门县通知了县令,人马到时耿温言已等在城门外,请云珞一行人进城。

云珞只带着家人和一百多侍卫进城,其余人马都在城外扎营,耿温言知道这是怕惊扰百姓,也就没强求。

进到城里,一边走耿温言一边对云珞说了温门县雪灾后的自救,虽然天冷不能盖新房,但百姓都得到了安置,也算是可喜可贺,对于自己所做的努力,耿温言也有些得意,平常很沉稳的他在云珞面前就像是想要得到先生表扬的小学子。

云珞对耿温言的官品还是很赞扬的,又与他说了些城内建设的事儿,再给他指了一条路,让他往后遇到事儿就去樊城找洪太师。

耿温言闻言沉默片刻,“王爷,您这是要回华阳城了吗?”

云珞道:“正是!”

耿温言便不再言语,云珞道:“你做官并不是为了本王而做,即使本王不在樊城,你也可为百姓做你想做的事。”

耿温言沉着脸道:“下官就是因王爷才做官,终于盼得王爷来了樊城,如今王爷又要走了,樊城从此又不得清明,下官这官不做也罢。”

云珞道:“此言差矣,你做官是为百姓,而樊城的清明还要你这样的清官来维持。”

耿温言不说话,云珞又劝了几句也觉得无趣,他本就不是爱劝人的性子,这次离开樊城虽然是自愿的,可走得不算光彩,一想到在樊城留下那样的骂名心里就窝火,让他把樊城的那些只会勾心斗角的官说得天花乱坠,他的脸也疼。

于是,两个人都沉默不语,刘双喜坐在车里听着车外两人的对话也有些不是滋味。

章太妃低声道:“你看就这么个小小的县令都知道樊城没了我儿子就不清明了,那些樊城的百姓怎么能听别人两句就把我儿子当敌人了。”

刘双喜也低声道:“还不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等哪天樊城乱了,他们就会想到咱们王爷了,到时就知道后悔了。”

章太妃奇怪地看着刘双喜:“你是不是知道什么?杜乐生不是回去了?樊城好好的怎么会乱?”

刘双喜想到章太妃嘴不严,有些话不能同她说,便道:“您看啊,若樊城不乱,为何有人要处心积虑地坏我们王爷的名声?还不是想要把我们王爷的名声坏掉,好让我们离开樊城?如今我们都顺了那些人的意离开樊城了,走得还灰溜溜的,那些人目的达成了,还不赶紧行动起来?”

“嗯!你说的还真有道理,等樊城乱了,那些人知道我儿子的好,瞧他们不后悔!”

刘双喜奇怪地看着章太妃,章太妃问:“你为啥这么看我?”

刘双喜道:“太妃不替那些人担忧吗?樊城一乱没准就要血流成河呢。”

章太妃撇着嘴道:“替谁担忧?落井下石时,他们怎么不说我儿子为东楚立了汗马功劳?都是起子没良心的小人,自己作的怪谁?”

刘双喜刚想章太妃的心肠也是够硬的了,就听章太妃道:“那我派人去樊城把许陈氏接出来成不?虽说之前有人借着我让人揍了她儿子为由坏我名声,可她也是个可怜人,这件事也不能都怪她,万一樊城乱了,她一个妇道人家可别出了事儿。”

刘双喜道:“这事儿得问问王爷,我也是很担心四喜呢,看能不能一块儿都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