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吃就没事。”梁振国道,“怀孕辛苦,难得有她嘴馋想吃的,有的就让她吃吧,她比我们都爱肚子里的孩子,再喜欢吃,也用不着我们劝,为了孩子她也不会多吃,不能吃的,她自己看都不会看一眼。”
“可不是,我也是想着怀着孕有想吃的只要能有的就该让她吃上。”吴姥姥直点头,梁振国心里有数吴姥姥就放心了,开开心心的去了厨房。
吴姥姥和郑有娣两人手脚快,早餐就喝上热腾腾的豆浆了。
苏舒帮着摊了几个鸡蛋饼,蒸了点馒头和红豆包,早餐就这么吃上了。
“苏舒今天会很晚回来吗?”吴姥姥问着。
“不会。”苏舒摇摇头,“今天去报道,应该不会很忙。”
“那你晚上回来就能吃上冰豆浆和冰豆花了。”吴姥姥喜笑颜开,“还有爱吃的东西吗?我和你舅妈给你做。”
“你们做什么我都爱吃,宝宝和我一样,不挑。”苏舒应。
“太奶奶,我爱吃铁锅炖,我中午放学去市场买一只鹅回来,我们晚上吃炖大鹅吧。”梁志强兴奋地晃着手里的鸡蛋饼。
“好~”吴姥姥哪里有不应的道理。
“姥姥,我和振国昨晚聊了下,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一下。”苏舒把热乎乎的碗放下,“你们早上可以去几个集市逛逛,看看农场这里的街边摊多热闹,我和振国想着,要不然让表哥和表弟两家都来农场发展。”
“铁蛋三个孩子都大了,一直留在村里读书也不行,村里教育资源跟不上这是事实。”
吴家村不是农场,同样是村小,吴家村的教育资源确实连农场的村小都不如。
农场村小学生多,农场政策重视教育,每年往教育上拨款补贴下去,保证了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近年来农场村小的老师学历也越来越高了,每年还要定期进城统一接受教学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还定期开办教师进修课。
原来的跟不上的老教师,年龄到了就办了退休,还不到退休年纪的,实在达不到现在的教学要求的,就调去办公室岗位,从一线讲台上退下来,让年轻一些的老师盯上。
中专毕业的学生来了农场若是愿意去村小任教的,都有另外的补贴,包住,给餐补,车补,还给加工资和奖金。
农场有钱,开的工资高,留得住从农场考出去的孩子,也吸引来了外地的人才。
“在村里种地,勤快一点一家人吃饱穿暖是没问题,但要供孩子一直到大学却够呛。”梁振国,“老家孩子上学不像农场这里有补贴,小学一学期几块钱的学费,中学十几块,到了高中估计要上百块。”
听到上百块,吴姥姥和郑有娣心里升出一个词语。
够呛!
“上高中咋就要这么贵了?我咋听说高中现在只要几十块?”郑有娣问。
“那是现在,等铁蛋和狗蛋该上高中的时候估计就要上百块了。”苏舒道,“还有一些话我们在家里说说,出去就不说,现在大学生上学不用学费国家还给发补贴,等我们家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可就没这好事了,到时候上大学一年估计得一两千块钱的学费了。”
这句一年得一两千块钱学费,惊得吴姥姥和郑有娣险些摔了碗。
“啥!一两千块钱!”郑有娣屁股都要从椅子上弹起来了。
第719章 好事啊
“舅婆,我妈这么说,以后肯定是这样了。”梁志强小脑袋跟着点了点,“我爸读书的时候,小学才一块钱一学期的学费呢,现在我们读小学已经要8块钱了,这还是农场这里便宜,课本费农场有补贴,我们在京市上学,一学期已经要15块钱了,这还是不包括课本费呢。”
贵的何止是学费,还有课本费学杂费,七七八八一算下来,梁志超他们现在读书比梁振国读小学那会儿一学期贵了将近二十倍。
吴姥姥和郑有娣一听心都凉了,“这哪里还供得起孩子读书啊?”
当年吴家四个大人供四个孩子读书都是咬着牙供出来的,一家人没有一天是吃饱饭的,整个吴家村也没有几家和吴家人这样把一家四个孩子全送去上学的。
为了让家里四个孩子有书读,每到交学费的时候,吴家就四处去借钱,然后等卖了粮食再把钱还上。一想到要供铁蛋三个孩子读书,家里可能又要过上这样的日子,吴姥姥和郑有娣心都凉了。
甚至可能家里饿死了不吃饭都供不起一学期好几千块钱的大学。
“太奶奶您别着急啊,学费贵了,大家工资肯定也涨啊,物价涨了,粮食的价格也跟着涨的啊。”梁志超怕拍吴姥姥的手安慰着,“您别担心,我们有零花钱呢!我们攒着给狗蛋他们用!”
“我也有钱!”一一高举小手,“我有存折!”
吴姥姥和郑有娣都笑了,“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但是哪里能用你们的钱呢。”
“姥姥您别顾着急啊,我和振国这不是和您商量吗?想让表哥和表弟都来农场,胡余生的亲戚在夜市摆摊,一个月赚的钱比胡余生的工资都高,胡余生您认识的啊,他现在的工资可不低呢,他亲戚摆摊半年回村里盖了新房子,听说盖的砖头房,可气派了。”
“表哥和表弟也来农场赚钱,农场现在政策好,在农场呆几年,赚了本钱和经验,若是以后想回北方,再回北方发展也行。”苏舒道,“也去夜市摆摊,只要勤快,指定能赚到钱。”
“表哥和表弟若是不想摆摊,想要个安稳的工作也不算难事,农场工厂这么多,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多,他们都有中学学历,安排他们进厂里也不难。”苏舒不是说大话,初中学历在农场这里要进厂当正式工真不难。
农场这里真的特别缺有学历的,这年头初中学历真的不算低了,农场新建了这么多工厂,褚国平每次去市里开会都要喊一喊缺人这事。
整个省里返城待业青年,只要合适的,全部都送到农场来就业了。
就这样,农场一年年的还是缺人,因为农场一年比一年发展的更高,工厂更多也更大了,岗位就更多了。
“表哥表弟进厂里上班,嫂子和弟妹去摆摊也行,家里也能多一份进项,没准摆摊赚的钱比两个男人工资都更高呢。”苏舒希望自家人能成为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没道理不帮扶自家人,更何况吴家人这么好。
“至于来农场以后住的地方,让振国今天去单位打听一下哪里有房子租的,咱先租着。”苏舒道,“能住就行,就先不挑住得好不好啥的。”
“是哩!”吴姥姥连连点头,“有得住就成,咱都是村里出来的,哪能挑呢。”
说完吴姥姥一脸喜意,“咱就说梁友之这人有眼无珠,瞧着,这泼天富贵落在老吴家咯!”
“家里有电话,姥姥您一会儿给表哥他们打过去,振国打听房子的事,他们在老家慢慢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