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公子的发家日常(190)
“不就是打死了几头野猪么,有什么了不起的,种了点泥土蛋子给这个送、给那个送!”
郑晓晓这个做儿媳妇的还没有撺掇,魏知田这个当儿子的先过不下去了,要跟他爹分家。
魏河风却一口咬定分家是郑晓晓的意思,这个家,又是鸡飞狗跳的一晚。
儿子和爹在吵架,儿媳和孙子在哭,魏四婶看着遍地狼藉,一边收拾,一边可惜了这一桌子的饭菜。
粮食为本,田地里改种土豆一事,得有官府的批准,所以郝英再次被请到了三家村。
土豆的成熟期短,产量大,而且耐存放,如果能够种成,这将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筑阳县和郝英都能借着这件事,在史上留名。
可是处理饥荒的是四皇子,郝英的弟弟是三皇子的心腹,所以他不能留名,万万不能,万一叫三皇子怀疑他弟弟的忠心就麻烦了。
郝英自称是三家村的村长,给淮安府的知府张楚君写了一封信,上书:三家村,一谢姓村民偶遇一植。
块茎鸡蛋大小,色土黄,可食用,遂带回,试种三月,长成……跟萧明允的说法一样。
信中着重地描写了谢澄安发现和试种土豆的过程,以及他付出的辛苦。
上呈皇帝的折子上,重点就成了,张楚君如何意识到此物利国利民,如何鼓励大家种植土豆,还亲自下田培育,亲自蒸煮试吃。
谋高位嘛,正常,但是信中那么声情并茂的一长篇,狠狠地暗示着张楚君,让他在下笔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提了一下:谢姓村民。
发现和试种的功劳还在谢澄安,给四皇子进献的功劳,就记在了张楚君的头上。
这样一来,三皇子和四皇子就都不能记恨谢澄安了,萧明允怕四皇子记恨谢澄安,主要是因为四皇子对他有非分之想。
帮他解决了一个这么大的难题,四皇子应该不会对谢澄安,再有什么敌意了吧。
信,是萧明允叫郝英这样写的,郝英怕他不照做的话,萧明允会搞事情,一番斟酌,就答应了,至少让三家村留个名。
天高皇帝远,不等皇帝恩准,张楚君便做主了,第一年试种土豆的田地,不收税,有了这个许诺,很多人就都敢试种了。
土豆一旦传出去,各地都开始种植,就不值钱了,现在值钱是因为急需,并且四皇子也有钱。
萧明允给出的食用建议里,土豆更多的是作为蔬菜,而不是主食,不要让大家一股脑儿地投进去,最后不赚钱。
所以,只有有贫地的家庭,才有试种土豆的资格,良田和中田还是得种稻谷。
四皇子根据萧明允的建议,第一茬土豆收获以后,分出一半食用,让百姓确定这个东西能吃,味道还不错,剩下的一半全部切块、催芽,紧接着种第二茬。
加上其他州府调过来的粮食,兖州平安地度过了饥荒,次年五月,与兖州百姓一起庆祝过丰收以后,四皇子回京。
此事本该大力褒奖,可是皇帝只赏了四皇子三千两黄金,并没有恢复他的实权,不过对四皇子来说,这已经算是很好的突破了。
京城。
永安王府。
盼了好几天的回信终于到了,赵升饭也顾不上吃了,看见鹰腿上面绑着的信,赵升的心里先咯噔了一下,希望信上的措辞不要太狠。
照常问萧明允安好,说他不是故意的,他不应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贸然登门,风口浪尖上,他实在没有法出京看他。
感谢萧明允助他解决饥荒,受到了哪些嘉奖,还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八卦。
萧明允拆都没有拆,也没有用精神力看,只回了一封信,上书勿扰二字,连同赵升送过去的信,一起送了回来。
是萧明允的字,赵升没有失落,反而笑了,不是滚,而是勿扰,萧明允还在生他的气,但却没有很生气。
萧明允就是这样,做错了事情只要承认,只要说明原由,他就不会很生气,他总是能够理解他。
转念想到萧明允已经成亲,赵升又觉得恶心,那个谢澄安根本配不上他。
第75章 梁大夫给萧思谦治腿
原吏部尚书吴清闲在大茫山遇袭,随行人员中有三皇子赵昂的眼线,萧明允把他脖子上面的吊坠摘了。
先帝是中毒死的,当今皇帝的七皇子也是中毒死的,在梁大夫含沙射影的故事中,此事好像另有蹊跷。
梁大夫喝多了花雕酒,答应帮萧明允研究他带回来的药丸,萧明允也不说得太详细,只说是赵昂的人。
还有一件事,萧明允很在意,梁大夫一直叫他磨的黄、灰、黑相间的石头到底是什么?
也不知道梁大夫是真的喝醉了,还是装的,竟然大大方方地告诉了萧明允。
黄色粉末是自然铜,能够促进骨骼生长,他们成亲的时候,梁大夫在山里待了四个多月,就是在找这种石头。
铁矿和铜矿的开采权都在朝廷,普通的百姓根本靠近不了矿场,开采矿石和提炼铜铁,费时费力,所以朝廷把控地很严。
自然铜可以药用,但是小县城里根本没有,繁华州府的大医馆里可能有吧,但与其到处跑,还不如在山里找一找铜铁伴生、算不上是矿,只能说是石头。
这些石头中,铜的含量极少,所以梁大夫捡了一大筐,叫萧明允慢慢地磨。
分离出来的铜,还得清洗、晒干、磨粉,什么时候够用了,梁大夫什么时候给萧思谦治腿。
萧明允激动地抱住梁大夫,来了个爱的魔力转圈圈,结果被梁大夫拎着扫帚满院子揍,少跟他套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