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落难公子的发家日常(373)

作者:微生恒绍 阅读记录

他获得了一番嘲笑,并且被教导做人要有理想,有目标,不可以虚度光阴。

长大以后才明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实现的愿望了。

没有叫刘婶热菜,他们就温着吃了几口,叫谢年把菜撤了,萧明允给他们沏了壶茶。

萧明允的计划全都写在了信里,并且让五皇子去说服皇帝,皇帝已经点头了,京城的那座粮仓已经快建好了。

保证整个大庆的粮食安全,只靠京城一座粮仓是远远不够的,运输过程中也可能出意外。

萧明允计划在每个州府都修建一座粮仓,每个县城也都修建一座,粮仓的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粮仓计划靠萧明允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他不得不与五皇子合作。

萧明允:“粮仓是官府用来救急和救灾的,是保证民生的最后防线,平时不需要对外开放,所以把控是一方面,但是也不能完全地遏制市场。”

“除了丰年和荒年,还有很多产量不多也不少的年份,所以我想,最好可以实现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粮仓。”

“除去税收,农民自己决定卖出去多少,存放多少,粮食不怕坏了,他们就可以大胆的存放在家里,等价钱高一些的时候再卖。”

“这样一来,粮商就不能囤货居奇了,只能赚他们该赚的利润。”

严格来说,这也不算是抬高粮食的价格,只是把高价年的银子,往低价年匀了匀,让农民的收入更加稳定了而已。

只是近两年的粮价比较低,所以听上去,像是故意在抬高。

说句不讨好的话,粮食跟冬暖箱和夏凉箱不一样,它本来就不该是个高利润的产业。

王公贵族、财主地主、和富商巨贾,他们的家里永远不缺粮食,粮商的利润都是从没有田地的百姓手里挣来的。

萧明允:“我打算售卖这样的小粮仓。”

之前,没有让神奇食盒问世,是因为他想憋着这个大招,跟皇帝谈判,可是没有想到,皇帝并不怎么偏袒赵昂。

赵昂的仇报得很顺利,皇帝也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依靠萧明允。

粮食确实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第一大事,所以粮仓计划推进得非常顺利。

既如此,萧明允便要开始出售神奇食盒了,李秉文早就想要了,同样先赚有钱人的钱,然后层层向下普及。

平时用来储存瓜果蔬菜的,像他们自己用的神奇食盒,就摆几个样品放在店里,再大的尺寸就定制。

经常走南闯北的游商们,也很需要小号的神奇食盒来保存食物,所以再小的尺寸,也可以定制。

说起这样的事情,萧明允的眼睛里总是冒光,不仅让人感到踏实,还让沉寂了多年的干大事的热血,重新沸腾。

苏文景:“没想到你考虑得这么周全,原来不做官,也可以为百姓做这么多事情,有出息。”

萧明允:“机缘巧合罢了,多亏了师哥苦口婆心地教我,不要死读书,要多听多看。”

苏时景:“哎呀呀呀呀,咋还恭维上了。”

萧明允面带着微笑,拧了一下他的大腿,疼的苏时景嗷嗷叫。

苏时景流着生理性眼泪,捂着大腿说:“好一个心系天下的萧老板,就是不系他的掌柜!天下万民都是他的宝贝,就我是个多余的!”

萧明允:“我瞒着李秉文留了一台夏凉箱,明天送到铺子里。”

苏时景擦了擦眼泪,说:“这还差不多。”

苏时景:“可是刚才说的城市里的穷苦百姓,他们买不起粮食的境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总不能都去你的厂子里做工吧,一个木工厂能吸纳多少人?”

萧明允:……

苏文景:……

这一部分百姓,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他们是在县城或者府城里有一小间宅子,或是祖上留的,或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买的。

可是等他们定居了以后才发现,原来府城也找不到什么好营生。

大户人家雇佣下人,铺子里面雇佣伙计,人数都是有限的,如果遇到好东家,那么他们就不算辛苦,也不算艰难。

真正艰难的,是那些没有稳定的活计,也没有本钱做生意的,他们只能卸货,搬砖,每天守在牙行的门口,希望能够多接一点零活儿。

炎热的七月向来难熬,不过他们有夏凉箱,自然的冷空气让人感到舒适,萧明允和苏文景默默地喝起了茶。

苏时景摊着两条胳膊,趴在桌子上,一个人就占了半张桌子。

都说达则兼济天下,可是天下之大,好像总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有些人的贫苦是环境造成的,或者意外造成的,但也有些人的贫苦是自己造成的,好像也不能责怪往前走的人。

萧明允:“师哥,有一件事想请你帮忙。”

苏文景:“你说。”

萧明允:“虽然现在读书的人多了,但是大部分人读书,都是为了考取功名,年龄也小。”

“实际上,有些已经成家立业了的人,比如我糕点铺的师傅王信开,他小时候是因为家里穷,所以没有读书,现在他有钱了,也想读。”

“他也不需要读四书五经,只需要会写字,能记账就够了,他一直跟着店里的伙计学呢。”

“所以我想,你们鹿鸣书院能不能开一个,针对这些人的班?就叫做掌柜班,只教作为一个掌柜需要掌握的知识,行吗?”

苏时景在心里默默地吸了一口凉气,这个萧明允,怕不是要把他师哥累死吧。

他爹在国子监教书,叔叔们也都去各府的书院当夫子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