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名门贵胄(412)

命钱公公退下之后,她再次拿出了书信,细细读了一遍,把信纸在烛火上燃尽,沉思了起来。

怡景山庄内,宋舞霞从丁楚口中得知,丁家并未发生什么大事,他也不清楚丁文长为何会突然离京,或者只是借口离京,躲他人视线而已。听丁楚这么说,宋舞霞愈加担心,辗转反侧思量着管家的话语,直至天蒙蒙亮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她刚用完早膳,钱公公派人告诉她,太后请她去用午膳。选了适合的衣衫,用胭脂掩去黑眼圈,宋舞霞强提起精神,去了太后的住处。

在太监的指引下跨入屋子,宋舞霞听到皇后对太后说:“母后,涛弟他并不在回甘州的路上吗?”

闻言,宋舞霞脚步略顿。那晚在花园见面之后,她以为他已经回去了,且不会再回京城。难道出了什么事?她心中不安,但只能掩下各种情绪,上前给太后及皇后行礼。

自从见她已经进了屋,太后和皇后立马岔开了话题,太后笑盈盈地问她在山庄住得是否习惯,需不需要添置什么东西。宋舞霞一一作答,目光忍不住瞥向一脸忧色的陆妙彤。

太后顺着宋舞霞的目光看去,突然说:“彤儿,你事情多,不用在这陪着,有孝和与我说说话就成了。”

陆妙彤没有推辞,起身走了,走得很是匆忙,令宋舞霞更加狐疑。

太后借着喝茶的动作观察着宋舞霞,放下茶杯后说道:“孝和,关于赐婚的事,哀家一直没有私下认真地问过你,你会不会埋怨哀家拆散了你和涛儿?”

“太后娘娘”宋舞霞惊讶地抬头,不明白她何以当众问这样的问题,随后才发现殿中静悄悄的,只有钱公公和一个眼熟的宫女在一旁服侍。显然,太后早已遣退了闲杂人等。宋舞霞定了定神,低头问:“娘娘为什么这么说?孝和知道,娘娘的赐婚也是情非得已,若不是我落湖被丁公子救起,您也不会有这样的决定。”

“嗨”太后叹了一口气,“你能明白最好。其实当日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亲眼看到,哀家定会帮你把这件事压下去,可惜……”太后再次叹气。

宋舞霞依然无法确定她昏迷之后,丁文长到底是如何救她的。她问过赵嬷嬷和绿桑,流言到底说了些什么,可她们只是一味地含糊其辞。

太后冷眼打量着宋舞霞,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续而说道:“你放心,你再怎么说都是温亲王嫡女,哀家绝不会让你嫁得太委屈的。如今文长不过是从五品,但你们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只要哀家活着,这里就是你的娘家。”

“多谢娘娘。”宋舞霞想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模样,可最后,她只是说了声谢谢。

短暂的沉默中,宋舞霞又是担心,又是尴尬。幸好钱公公得了门外太监的暗示,告诉太后午膳已经准备妥当,她们这才移步去吃饭了。

午膳过后,宋舞霞既担心陆博涛,又怕丁家出事,找了个借口回怡景山庄。待她一走,太后马上招来了自己的人,吩咐道:“你们中,一个人去陆家在京城内外的产业查看,看涛儿是不是在那里,其他人去客栈、酒楼偷偷打探。”她沉吟片刻,补充道:“如果找不到他,四处问问有没有人看到一个脸上有刀疤的男人。”太后口中的刀疤男指的是与陆博涛形影不离的鲁苍南。

回到怡景山庄,宋舞霞第一反应就想探知陆博涛是不是还在京城。可想来想去,她居然找不到人去打探。她的身边,赵嬷嬷年迈,翠羽伤重,而绿桑、绿荷是“死人”,见不得光,至于陈二狗,他既要关心着南麓书院,还要随时注意昌平王府和宋绣屏那边,这几天碧玉又在忙着找房子。桂花就更不用说,除了双胞胎,她还要照看着胡三。

“这样不行”她喃喃自语,命门外的丫头找来了赵嬷嬷,问起她有关绿石镇上胡三开的善堂。

当年,为了漂白胡三的山贼身份,她让他在绿石镇上开了一个“同味斋”,救助穷人,后来因为胡三爱闹“离家出走”,她那边的伙计都换成了山庄的人。自他们回京,同味斋就由那边的管事全权处理,她只是每个月拨些银子过去。

赵嬷嬷听宋舞霞问起善堂,说道:“小姐,您是想收起善堂吗?”

“恰恰相反,我是想让善堂多收留一些人。如果我记得没错,绿石山那边,我们还有一些田地没有租出去是不是?”

“是的,以前那些田地的出产都是供我们自己用的,所以就没有出租,现在我们回了京城,田地还是由山庄的人打理,种出的粮食蔬菜都拿去柳县卖了。”

沉吟片刻,宋舞霞问:“那些产出,再加山上的林地,除去留在庄里人的用度,依你估计,还可以养活多少人?”

赵嬷嬷在心中默算片刻,回答道:“我们回京之后,很多原本跟着庄主的人,已经分了银子和田地给他们,所以并不住在庄里,庄里只剩下一些打扫的,还有就是看林种地的,以老奴估计,庄里的产出,养活七八十人总是可以的。”

宋舞霞点点头,说道:“从我们回京,我总是觉得可用的人太少。无论是昌平王府,还是怡景山庄,都不是我们自己人,如果从人牙子那里买,保不准有什么眼线混在其中,所以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让大哥打着救济流民的名义,找那些家乡没亲人,也没田地的,最好是带着六七岁孩子的父母,把他们全家都买下。大人送去碧琰山庄,孩子就送去绿石镇的善堂,请教书先生,或者拳脚师傅教他们一些本事。嬷嬷,你看这样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