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小田妻(716)
听闻这次会试要用“糊名制”和“誊抄制”,众人神色不一,刑部侍郎赵宏瑞皱着眉头问道:“怎么这次突然改了规制既然用了糊名制,‘通榜贴’岂不是没有了用处此事牵扯甚大,士子们知情后怕是要闹事。”
大周的科举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善,及第者不仅仅取决于考试卷面分,还会根据举子在社会上的名望制作“帮贴”,又称“通榜贴”,以供主考官参考。
有些时候在考试之前都开始内定及第者人选,这也是上京赶考的举人为何如此迫切地给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和文坛巨擘投卷的缘故,因为通榜上的名单,是依照这些人的评价制定的。
如今采取了“糊名制”,“通榜贴”上的名单就没有了用处,这触动的是朝中权贵的利益,毕竟不少名单上的士子都是他们暗中拉拢的人才呢。
这招“糊名制”,打得一群人猝不及防啊。
白翰林神色淡淡:“陛下定下的金科玉律,哪个敢闹事”
赵宏瑞抿了抿唇,没再多言。
白翰林没理会他们心中是何等想法,把今日的考卷密封袋取出来,依次传递下去,待他们检查密封完好无误之后,才率先在密封袋上签字画押。
崔维桢等人签字画押完毕,白翰林才拆卷,以两人为一组负责发放考卷。
贡院一共有八个考区,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区分,今年的考生并不多,只占了六个考区,每一组考官负责相邻的两个考区。
崔维桢与刑部侍郎赵宏瑞一组。
赵宏瑞脸上挂着假笑:“景宁伯,请吧。”
崔维桢对他的态度并不在意,赵宏瑞是礼部尚书风堇卿的连襟,向来与风尚书马首是瞻,这种阴阳怪气的态度是正常的。
对于这种人,无视就是最大的羞辱了。
赵宏瑞心高气傲,见区区小辈如此目中无人,果然气得胡子一鼓一鼓的,但他又自矜身份,到底没再多说些什么。
清点好考区的人数和试卷,崔维桢让差役分发考卷,他则来回巡视,未几,考卷发放完毕,士子们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熟悉的号房,熟悉的气氛,崔维桢脸上不动声色,心里不免感慨韶光易逝,坐在号房里答卷的时光仿佛还是昨日,现在他都已经成为同考官了。
白翰林四处巡考,看到崔维桢便问了一句:“你这两区可曾有什么问题”
崔维桢摇头:“一切正常。”
“那就好。”
白翰林的神色柔和了下来,道:“你不必时时巡视,免得考生看到考官心生紧张,与我一同回衡鉴堂坐会儿吧。”
崔维桢无不应允。
已经有不少考官回到衡鉴堂,他们正在观看考卷,为了防止意外,考卷总有多出几张,虽然不能携带外出,但考官们看一看是无妨的。
“今年的试题不简单,进士的人数怕是取录不多了。”
“也不知这次的南北方士子取录人数是否有变化。”
南边文风昌盛,士子的水平也更高一些,因此每次会试金榜题名者总是南方占多数,前朝甚至发生过榜上有名者全都是南方士子的情况。
此事在朝野与士子间引发了不小的动静,主考官受到牵连,皇帝为了安抚北边士子,又举行了一场复试,但北边士子不如南方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防止再次发生这种事情,从此便有了南榜和北榜之分。
南北榜有高低之分,派别之分由此而来,是为党羽,前朝的倾覆便是与党斗争脱不了干系。
大周建朝以后吸取前车之鉴,取消南北榜之分,再加上有“通榜贴”的存在,南北之分倒不至于过于明显,只是这次采取糊名制,结果又未可知了。
大家想到这一层,都不免添上一层忧虑,若是这次选士又重蹈前朝覆辙,他们怕是要受不少挂落。
白翰林丝毫不受影响,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南北,皆为天子麾下,没必要作出区分。”
众人像是吃了个定心丸,七嘴八舌地恭维了起来:“翰林大人所言极是,是我们狭隘了。”
气氛和谐,大家又一同讨论起考卷来。
第854章 离奇发展
上半晌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士子们陆陆续续地煮食午膳,贡院内飘荡着状元面的香味,衡鉴堂的诸位考官闻着香味,腹中也唱起了空城计。
白翰林道:“大家先用膳吧。”
贡院只有在会试时使用,因此没有饭堂,为了防止外人趁乱夹带,考务人员的饭菜也不许外送。考官们还好,能够带着考篮进场,那些站在号房外监考的衙役们就凄惨多了,只能带几张薄饼和一袋水进来充饥,确保时时刻刻都能盯着士子们的动静,防止他们作弊。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诸位考官心里还是比较满足的,纷纷取出家仆送来的食盒,当然,大部分人都备有热门吃食——状元面。
礼部侍郎赵思源之女赵雨萱在叶蓁蓁手下当差,他对崔维桢也非常和气,指着自己食盒里的状元面笑道:“说来大家都是托了崔侍郎的福,不然这会儿连一口热乎的面条都尝不到呢。”
一向秉公无私的御史大夫包明也罕见地露出了些柔色,点头道:“宁国夫人巧思,状元面确实是个好东西,前年老夫前往锦州,多亏了有状元面改善胃口,不然啊,顿顿包子馕饼,这身老骨头怕是撑不到锦州。”
众人默然,不敢接话,脑子里想的是包御史去了一趟锦州回来后,一纸弹劾呈在御前,结果锦州知府就乌纱帽不保的光荣战绩,实在让人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