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旺夫小田妻(862)

作者:痕迹 阅读记录

赵姓士子倒是没有这个顾虑了,因为他是景宁伯的崇拜者之一,得知山长做了这个英明的决定,顿时喜出望外,连忙追问道:“山长巴……呸,结交知府大人,可曾请来大人为咱们授课”

他的同伴神色顿时变得诡异起来:“大人不曾请到,但是宁国夫人请到了。”

“宁国夫人!’’

赵姓士子激动得快要晕过去了:“夫人是要当我们的须弥画教谕吗”

果然,同伴就猜到他会有此反应,赵兄自从知道须弥画之后就潜心研究,可惜进展不大,如今有机会得到专业的指导,怕是要高兴疯了。

他心中有些别扭,道:“可是,宁国夫人是女子,女子怎么能当教谕呢”

赵姓士子诧异地看着他:“凌兄,你怎会如此迂腐难道你也是拘泥于世俗之见的人宁国夫人是女子有如何咱们书院上至山长,下至教谕,有几个是循规蹈矩之人你若是对宁国夫人抱有世俗之见,实在对不住你每个月领的助学善款。”

同伴羞愧地低下了头。

赵兄说得没错,若不是宁国夫人提出善堂之说,各地官府也不会给贫困士子提供善款资助,他正是受益人之一,若是没有官府的资助,他早就回家种田去了。

“赵兄,确实是我狭隘了,多谢你骂醒我。”

“做错能改,善莫大焉。”

第993章 史书典籍

鹿鸣书院门口车马喧嚣,崔维桢一行人也纷纷下了车马步行,深处人群当中,正好听到赵姓士子两人的谈话,一时间人众人反应不一。

正在叶蓁蓁老怀甚慰之际,自家儿子就震惊地看了过来:“娘,您要给我们当教谕吗”

叶蓁蓁:“……”对哦,上次忘记和儿子说了。

她绝对不承认自己是一孕傻三年,非常淡定地回答:“目前尚且未知,看戴山长如何安排了。”

即便如此,崔执端也足够高兴了,初到陌生地方求学的那点儿忐忑顿时消失无踪,只剩下期待和跃跃欲试。

他娘是书院的教谕呢!同窗肯定很羡慕他!

崔执端和崔执明凑在一块儿嘀嘀咕咕个不停,时不时还笑了好几声,叶蓁蓁和崔维桢相视一眼,俱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越过摩肩擦踵的人群,一行人进入了书院,终于清净了下来。

书院中移栽着许多古树,石壁上篆刻着大贤的诗文,这一点是学自云山书院的。

再往上走,就经过一段汉白玉石桥,中间宽敞正道,左右预留小道。正中间通往的地方是鹿鸣书院的最高楼,也是藏书楼,取名弘文馆。弘文馆一共有三层,据闻一二层收藏的是各种史书典籍,第三层是各种诗文石碑的原稿,轻易不会开放。

崔维桢替他们介绍:“鹿鸣书院弘文馆的藏书,大部分是书院教谕所赠,剩下的便是士子抄写而来。里面专置抄写室,士子每抄写十本书籍,可以获赠一本书,这是许多寒门士子求书的重要途径之一。”

崔家藏书无数,崔执端就没为读书的问题发愁过,听闻许多士子家中连书都没有,脸上的惊讶怎么也掩不住。

崔维桢有意让他们见识一下生活疾苦,也不急着去报到,带着他们直入弘文馆。弘文馆看守的老头抬头看了他们一眼,非但没有开口阻拦,还朝他们拱了拱手。

进了弘文馆,一切的喧嚣都远去了,只剩下宁静和纸墨书香,崔执端和崔执明不自觉地压低了呼吸,惊叹地看着馆内浩如烟海的书籍——崔家的藏书虽然多,但终究比不上书院的藏书丰富,这一排排的书籍堆叠着,看起来格外有震慑力。

馆内除了他们,还有许多阅读的士子们,他们往来于书架之间,找到所需的书籍便席地而坐,心无旁骛地看了起来。偶尔有注意到他们的人,也只是抬了抬眼,并没有过多的好奇又重新埋头阅读了起来。

崔执端小声说道:“我喜欢这里。”

叶蓁蓁也小声道:”我也喜欢。”

崔维桢含笑地看着他们母子倆,又带着他们往里面走,很快一间摆放着许多张书案的抄写室出现在大家眼前。室内备有许多古书和笔墨纸砚,这些都是免费取用,因为都是贫困学子,抄书时都会非常认真谨慎,并不会造成浪费的情况。

此时的室内并不如外边安静,几位抄书的士子正凑在一处争执,个个吵得面红耳赤,似乎遇到了什么难以调和的矛盾。

叶蓁蓁仔细听了一下,原来是他们抄写的古书中出现了讹误,双方争执不休,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抄书工作中断了下来。

最后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准备去找教谕请教,结果看到了门外的崔维桢一行人。

“阁下是何人”

士子们见他们衣着华贵,气度不凡,一看便知身份不凡,一时间不敢造次,又看到他们身边跟着两位小童,便有了猜测:“阁下是给令郎报到的吧您走错地方了,应该在弘文馆的右边,那里是教谕们的直舍。”

直舍,也就是办公室的意思。

弘文馆乃书院的藏书楼,是整个书院最宝贵的地方,外人若无教谕的带领是不得入内的,看守书楼的方伯怎么把人放进来了难道是打瞌睡了

崔维桢不知士子们内心丰富活动,谢过他们的好意提醒,解释了一句:“我们并非走错地方,而是素闻弘文馆藏书丰富,特地携家眷前来瞻仰。”

他的平易近人博得了大家的好感,特别是自家弘文馆被夸,他们更是生出一股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弘文馆的壮大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