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小田妻(863)
他们谈起弘文馆便滔滔不绝,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方才的争执,一位瘦高个的书生开口问道:“方才我等誊抄《荀子·性恶篇》,有句言:不如齐,鲁之孝具敬父者。私以为’父’为’文’之误,然而张兄认为原书无误。学生观阁下气度不凡,应是饱读诗书之人,故向阁下请教此句何解”
所有人都认真地看了过来。
叶蓁蓁也不例外,她甚少读圣贤书,即便是被崔维桢压着读了一些,也是不求甚解。在这个方面,崔执端就比她不知强上多少倍,说不定不用等多久,她就辅导不了儿子的作业了。
不过是眨眼间的功夫,她的思维发散到天边,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崔维桢依旧是一副清雅从容的模样,不假思索地回答了士子们的问题:“《荀子·礼论篇》有言: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荀子》书中屡有此言,故而’敬父者’应是误’文’为’父’,皆由前人不达文意而改。”
瘦高个书生闻之,欣喜异常,与着身旁的书生说道:“张兄,我觉得这位阁下所言极是,你觉得呢”
姓张的士子脸上犹带存疑,显然不相信眼前这位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陌生男子。
忽然,一道熟悉的声音从外边响起:“治学虽需严谨探索,但不可骄傲自大,冥顽不灵。知府大人的解释已经极为清楚,张毅,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这道声音宛若平地一惊雷在书室内炸响,在场的士子们无不惊异地抬起头,一时间竟是不知惊讶山长的到来,还是惊讶眼前人的身份。
这位竟是传说中的知府大人吗
第994章 待人接物
戴霁与崔家夫妇俩打完招呼,目光就放在他们身侧的两位小童上。
两位小童约莫相差两位,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穿戴一概相同,但待人接物和性格却是截然不同。
稍大一些的小童性子安静内敛,稳重有余,活泼不足,对外界保持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警惕和提防,是一个自我防备心非常强的孩子,只有偶尔在看向崔家夫妇时,才露出属于他这个年纪特有的依赖和孺慕。
再看另一位小童,却又截然不同。
戴霁不由眼前一亮,心道:好一个钟灵毓秀的人儿!此子的身份已经不言而喻,他的相貌结合了父母所有的优点,像观世音菩萨座下童子般机灵可爱。虽然也是规规矩矩地站在大人身边,但是那双漂亮的眼睛一点儿也不安分,正好奇地打量着来人,这样的打量恰到好处,不显冒犯,反倒让人觉得他灵慧可爱。
这样灵慧可爱的小子,又有谁能够抵挡得住呢
戴霁向来随心所欲,当即就开口夸道:“崔大人,宁国夫人,这位想必就是令郎了吧灵慧聪明,落落大方,果然不愧是崔氏子啊。”
“戴山长谬赞了,小子顽劣,日后还需仰仗山长和诸位教谕的教化。”
崔维桢拍了拍崔执明的肩膀,介绍道:“执明亦是崔氏子,乃执端的族弟,互为伴读。执明,执端,这位是你们的山长,快来见礼。”
崔执明和崔执端恭恭敬敬地上前见礼,动作整整齐齐,规规矩矩,显然是被家中严加教导过的。
戴霁立马明白了崔知府的意思,这是在告知外人,崔执明虽是伴读,但崔家待他如亲子,好教外人不敢轻视了他。
他眼尖地看到,那位叫崔执明的小童眼中闪过一抹水汽,再次抬头时,眼中的孺慕之情愈发深厚了。
孩子的态度最是做不了假,看来永宁伯和宁国夫人果然如传闻般正直高洁,并非是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只从他们对待族侄的态度就可见一斑了。
戴霁脸上的笑容愈发亲切,笑道:“你们想必还未去直舍吧,走走走,霁正好顺路,与你们一块儿走一趟。“
当然,临走前他没忘记”罚站“在旁的学生们,训诫了他们几句,让他们安心誊抄文稿之后,就带着崔家一行人离开弘文馆。
弘文馆往右是直舍。
鹿鸣书院是环湖设计,直舍和学堂临湖而立,湖中有湖心亭,湖边有垂柳依依,路上有抱书而行的士子,人文环境非常不错。
若是作为一名成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教书求学是非常不错的,每天都能凭湖赏景,临湖听琴,不失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但叶蓁蓁是教谕、是游客,更是一名六岁孩子的家长,看到这样的环境难免生出一股忧虑。
兴许有些指手画脚,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她还是开了口:“敢问戴山长,临湖的栏杆是否牢固可曾时常检修不知道有没有配备会凫水的小厮守候在侧蒙学的小子天性活泼,休息时间难免会有些打闹嬉戏,若是一时不慎坠湖就不好了。”
这个问题大家都未曾想过,崔维桢凝眉看了过去,戴霁同样如此,仔细审视起湖边的栅栏来。
栅栏是书院创建的时候搭建的,因为当时没想到开设蒙学,栅栏未曾做什么防护措施,故而栅栏很低,高度只有六岁小儿的腰部位置。
崔执端趴在栏杆眺望,旁人轻轻一推,便能轻而易举地把他推入湖中,以安全考虑来看,这样的高度实在太危险了。
戴霁虽然洒脱不羁,但办学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听完叶蓁蓁的指点后非但没有怪她多管闲事,而是郑重地对她行了一礼,谢道:“是我疏忽了。多亏宁国夫人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若没有夫人你的提醒,日后若是出了事故,怕是追悔莫及了。我立马吩咐下去,让匠人立马加固加高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