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贵女妻(490)
“臣妾险些错怪了太医,以为是他医术不精。发现真相后,太医也说,这治病的药,剂量和药性都十分重要,稍有偏差,病便迟迟难愈。”
惠嫔说完此事,笑着回望皇帝问道,“陛下您说,询儿小时候是不是太皮了些?”
剂量和药性,稍有偏差,病便迟迟难愈。
皇帝的脑海中,只余下了这句话,忽然联想到自己不久前,因战情怒极攻心病倒后,一连数日,都未痊愈的状况。
年岁越大,皇帝便越注重自己的康健,虽然还不至于向历代帝王一般开始追求长生之道,但也越发在意养身这件事了。
原本侍奉皇帝的孙御医因年事已高,已经致仕。
太医院之首院使又奉命在太后宫中随侍,皇帝这才从两个院判中选了一个,接替孙御医的差事。
太医院的两个院判,一个是任院判日久的陆院判,另一个是从军医一路升上来的卢院判。
虽然此前卢院判秘密参与了研制刮骨香解药一事,在给二皇子治伤时,也展露了难得坚韧有担当的品性。
但皇帝到底有些介意他的军医出身,觉得军医的医治手段难免粗俗了些,这才选了陆院判专职侍奉自己。
为何自己没有派人将陆院判的底细调查清楚,按理在自己龙体之事上,不该如此不上心才是。
“陛下,陛下?”惠嫔见皇帝有些出神,手搭在皇帝的胳膊上,轻轻唤了一声。
皇帝回过神,面上的笑意荡然无存,勉强稳住心绪,拍了拍惠嫔的手。
“朕忽然想起,还有些要事没有处理。你记得听卢院判的话,按时吃药,朕改日再来看你。”
惠嫔闻言,没有拖泥带水地撒娇痴缠,直接起身行礼,恭送皇帝。
“是,臣妾恭送陛下。只是陛下您也才大病初愈,还请您也多顾及龙体,劳逸结合才好。”
皇帝点了点头,心思已然不在温柔乡之中,起身匆匆朝外走去。
德贵俯身避在一旁,待皇帝从自己身边走过后,才微微侧首,冲惠嫔轻轻点了点头致意,而后快步追上皇帝的步伐。
一路皇帝几乎没有停歇,赶回了御书房。
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问德贵,“孙御医致仕后,陆院判是如何被选中来侍奉朕的?”
“陛下您贵人多忘事,陆院判是太子殿下推举给您的。”
德贵笑意盈盈地回答,似乎没发觉皇帝眼神中的凝重,还满口夸赞着太子。
“孙御医致仕后几日,太子殿下来给您请安,说起入冬后旧疾复发,多亏了陆院判妙手回春,才免受了许多痛苦。”
“太子,对,是太子。”皇帝眯缝着眼睛,经过德贵的提醒,慢慢回忆起来了此事。
太子推举的御医侍奉自己的龙体,恰巧在太子督战不力,要调换西境军时,给自己治病。
永宁县主开药方后,三日便痊愈的病症,陆院判却足足医了自己大半个月,都还没有彻底断掉病根。
因为此前军情急迫,皇帝并没有将生病这件事放在心上。
今日偶然想起,细细追思,才发觉,这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背后竟牵扯上了自己的太子。
第435章 怀疑的种子
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微沉,耳边德贵还在说着父慈子孝的话。
“陛下身为君父,教子有方,太子殿下才会将您的事,事无巨细都挂在心上......”
“怎么?你是收了太子什么好处,在朕耳边一直说他的好话?”
皇帝的话看似调侃,但眼底却一丝笑意也无。
德贵闻言,剩下的话噎在喉头,似乎后知后觉才发现皇帝动了气,扑通一声,直接跪倒在了皇帝身边。
“奴才多嘴,请陛下息怒......”
看着心腹太监诚惶诚恐的模样,皇帝的心绪更为低沉,天子之威一览无遗。
“你是伺候朕的老人了,一言一行更该慎之又慎。”
“朕先恕你无罪,你来告诉朕,太子、二皇子、四皇子,这三个成年的皇子中,为何你平日提起最多的便是太子,还几乎说的都是他的好话?”
这番质问,其实毫无道理,身为奴才,德贵提起哪一个皇子,都万万不敢说半句不是。
至于说德贵平日提起最多的是太子,更是理所应当。
太子身为嫡长子,是皇帝的第一个孩子,二皇子和太子的年岁相差不少,太子比其他皇子多活了好几年,自然会被皇帝身边的人提及更多。
这些理由,皇帝平日必然一想便通。
但此时此刻,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平日种种的无心之举,在皇帝眼里,便也带上了诸多可猜疑之处。
德贵却并没有说最为真切的理由,而是开口,说了另一番解释。
“回陛下的话,奴才侍奉主子,自然想着多讨主子的欢心。太子殿下既然被陛下选为太子,自当是所有皇子中,最得陛下心意的皇子......”
德贵虽诚惶诚恐,但语速平稳,字句清晰,每一个字都说进了皇帝的心坎里。
“投其所好,奴才们自然会在陛下您面前,多多提及陛下您喜爱的人和事。”
“投其所好,好一个投其所好。”
这番话说得也在理,皇帝并未生德贵的气,而是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如德贵所言,太子是自己选的,最得皇帝喜爱的孩子,又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继承大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满朝文武,在自己日渐年暮时,自然回想着谋求后路,讨好未来的继承人,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应当。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但皇帝此时疑窦丛生,便止不住又想起前不久弹劾永宁侯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