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门反派疯批,王妃以医治服(227)
她每个月初一、十五都会去摄政王府探望孙子晏泽。
现在有人告诉她,泽儿有个双胞胎弟弟,她又喜提一个孙儿,这是老晏家祖坟冒青烟呐!
接二连三的喜事,茗国夫人美得走路都带风了,她决定去向菩萨还愿。
大自在佛寺。
作为皇室第一寺庙,占地极为广袤,华丽媲美皇宫。
雕梁画栋,石阶玉砌,飞檐涂金。
茗国夫人已经五十九了,鬓生白发,两女一子年龄差距很大,长女晏岚三十九岁,次女晏芸三十五岁,儿子晏泱二十九。
她是个很好说话的老人家,安静且柔和,不大管事。
老武安公还在世时,夫君宠着;老武安公去世了,儿子又极为强悍能干,两个女儿也是精明厉害的,什么都不用她费心操持。
父母强势儿女大多软弱,搁在崔茗这儿,则是完全反过来了,她和亡夫都比较温和,三个儿女恣意生长却一个比一个强势跋扈。
晏岚在崔家当家呼风唤雨,晏芸在秦家当家莫敢不从,晏泱柄国摄政天下拜服。
茗国夫人惦念着三个孩子,走到了大自在佛寺的功德箱面前,平时她来捐五千两,今儿格外高兴就捐了一万两。
她对钱没什么概念。
都是儿子女儿塞给她的。
她出自崔家嫡系,而崔氏又是屹立七百年不倒,历经了三个王朝更迭的古老富贵世家,五姓七望之首,她自小含着金汤匙长大,不知人间疾苦,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富贵小姐,成了不谙世事的老夫人。
一万两的捐输,守功德箱的小沙弥喜不自禁,立刻去汇报了方丈。
广金方丈笑得合不拢嘴,亲自前来迎接:
“阿弥陀佛,老夫人来刹,老衲有失远迎。屡蒙恩顾,佛门之幸,老衲定将您的善举传颂至天下各处。”
崔茗双手合十,虔诚道:“方丈弘扬佛法,度化苍生。老身此番来,是还愿的,菩萨终于给老身送来了个最好的儿媳。”
广金方丈脸上的笑容,微微僵了下。
最好的儿媳?
处处打压佛门的妖女,怎么配得上人傻钱多……啊不是,善良多金的茗国夫人这样高的赞誉!
长公主势大,威望甚广,朝中离党与她交锋了几次,都没斗过她;云煌国的百姓,又感念着她赈灾抗疫、送粮送药的恩情,大自在佛寺若是公然在法会、讲经会上诋毁她,必招致百姓对沙门的不满情绪。无法打压她就很难受。
“国夫人,里面请。”
广金方丈亲自前头引路,念珠在手,引崔茗入梵音殿,拜菩萨还愿。
法相庄严,佛乐悠扬。
茗国夫人给菩萨上了香,跪下祭拜:“阿弥陀佛,老身沐菩萨恩露,特来还愿。希望泱儿和清鸢举案齐眉、恩爱百年,老身日日为他们潜心祈福。”
广金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自古以来,婆媳矛盾,是天大的问题。
若论打压长公主,婆婆不是最好的人选么?
“有国夫人这般虔诚之信徒,佛门大幸。若人人都如夫人这般,相信佛门可重现昔日之辉煌。”
“方丈何出此言?大自在佛寺香火鼎盛,很是辉煌。”崔茗不解其意。
殊不知,这是个钩子。
就等着她咬呢。
广金方丈捻动佛珠的手慢了下来,发出了极为沉重的叹息:“我佛慈悲,云煌开国皇帝即礼遇佛家,先帝更是极为崇佛,可近年来,自长公主殿下还朝之后,却对佛门大加摧残扼制,荼毒僧官,威胁高僧还俗,甚至连本寺修了一半的雁塔,都不肯再解付工程款;云都其他五处皇家道场,皆是如此,宝刹、梵殿被迫停工;大自在佛寺是第一皇家寺院,一年四次大法会,向天下黎民宣讲《妙法莲华经》,开坛所需资费,本该由户部解付,长公主竟把贫僧派去申请用银的僧侣,像打发乞丐一样给打发走了。”
第181章 晏泱母亲上门拜望
茗国夫人脑子里一片茫然,惊讶问道:“大自在佛寺,没钱了么?”
广金方丈差点吐血,他费了那么许多口舌挑唆长公主与她的婆媳关系,结果这位不怎么聪明的老夫人,第一反应不是勃然大怒训斥未来儿媳,而是问佛寺是否缺钱。
“所余不多,大自在佛寺僧人众多,皆需日常开销,且经常布施百姓。况老衲所言佛塔修缮项目、大开法会所用开销,本应由户部解付,长公主不肯给……”
茗国夫人叹气摇了摇头:“老身听闻户部连年财政赤字,土崩鱼烂,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广金方丈捻动舍利珠的手一滞,紧蹙着眉头:“此言差矣,摄政王北征大捷,北屿国战败赔款了两万匹汗血宝马以及四百万两白银,分四期交割,首期一百万两已于昨日划入户部太仓。”
长公主这个户部尚书,就是抠,就是故意不肯给钱,就是打压佛教。
茗国夫人迟疑半晌:“既是国事,老身不便妄语。”
她不想管。
儿子是摄政王,未来儿媳是户部尚书。儿子打赢了仗得到的战争赔款,儿媳怎么用在国家上,轮不到她一个后宅过清净日子、无一官半职的老婆子拿主意。
长公主姓谢,是晏太后和先帝的独生女,她言政没什么;自己姓崔,晏崔氏,若是妄议朝政,那罪名就大了,还会连累娘家。
“非国事,佛事也。”
广金方丈不肯打住话头,继续道,“雁塔工程之事暂且不表,法会开坛讲经,让天下苍生免受病痛之苦。国夫人您也是精通佛法之虔诚信徒,应知《妙法莲华经》之《普门品》,前朝曾有一位皇帝重病,众御医皆不能治,一禅师于龙榻前诵念《普门品》,皇帝不药而愈。贫僧曾发下宏愿,让天下苦难百姓,皆学会此经,病痛时祷告念之,可帮助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