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王将相在我直播间疯狂辟谣[历史盘点](55)

作者: 十八然 阅读记录

“今日听得天幕一席高论,方知朕之过何在。”

这话一出来,群臣纷纷跪了一片,诚惶诚恐。

“为大汉国祚绵,朕曾盲目期冀于方士仙术,实为过也。自此以后,朝中不得再有任何方术之士入仕。现一切鼓弄神鬼之说者,剥夺爵位,废为庶人,不得再入长安一步。”

这条命令,直接把所有方士相关的人员一网打尽,一条不得再入长安,更是表达了他的决心。

公孙卿等方士脸色煞白——不过其实汉武帝已经是给他们留了情面了,这还没直接全部杀光呢,可该偷着乐吧。

“此外,天幕中提到的江充、苏文等姓名,东方朔处已悉数笔录,摘予丞相,在赵国与长安悬赏捉拿,提供线索者,重重有赏。”

“是,陛下。”两人抬头领命,是东方朔与丞相大人。

【汉武帝的七宗罪就讲到这里,基本上也涵盖了他的一生。不过强汉之所以能成为强汉,也不是只出了汉武帝这一个人才。

文景二帝自然不用说,他们给刘彻这个霸王儿孙打下了很好的根基。汉武帝之后,也出了两位颇具个人水平的皇帝。

这么算起来,汉朝连续出了六位优秀的君主,和前朝比起来,简直是赢在方方面面。

之后这两位,给西汉带来了昭宣中兴的盛世局面。

虽然戾太子刘据没能活到继承王位的那一天,但是他的孙子,却继承他的遗志活了下来,并且成为了与汉文帝启明的一代仁君——汉宣帝。

这也是史上第一位在监狱中成长起来,从监狱坐上皇位的皇帝。】

小小的刘据不由得松了手——才九岁的他,怎么都要听自己孙子的故事了。

汉武帝警铃大作,他比小孩子想得更远:

天幕提到了六位优秀君主……那之后呢?虽然说的确比前朝好上不知道多少倍,但是第七位开始,不会又是什么不肖子孙吧!

--------------------

第29章

“大汉福泽深厚,后世的两位君主果真也颇有才华。”

“只是可惜太子殿下……焉知太子能否成就一番比汉宣帝更宏伟的事业?”

“嘘——陛下都已经把那帮装神弄鬼的方士清理干净了,太子殿下既为正统,那自然要继承大汉,再成就一番。”

“倒也是,只是不知陛下与汉宣帝中间的这一位,是哪一位皇孙。瞧着天幕的口气,应当不是太子殿下的后人?”

“我倒是更想听天幕对这位汉宣帝详细描摹一番。监狱中出来的,当真是闻所未闻。”

“且仔细听着吧,别瞎捉摸了。”

后排的几个臣子悄声议论着,汉武帝并未察觉,不过他也在好奇同样的问题。

这两个儿孙,是什么样的人呢?

【昭宣中兴,从这四个字中便能看出,这个时期主要由汉昭帝和汉宣帝组成。

汉昭帝是汉武帝在戾太子亡故后,亲自挑选的继承人——年仅七岁的幼主,刘弗陵。

临终托孤,也是汉武帝一次大胆而自信的选择,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用人的眼光毫不怀疑。他

为刘弗陵选定了三位代理朝政的大臣。

第一位是霍光,他是霍去病的弟弟,也是一位有才能的臣子,在汉武帝在位期间恭敬谦卑,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另外两位是金日磾和上官桀,这三位臣子共同辅佐幼主,统理朝政。

像这样的托孤其实相当危险,一个做不好就可能让整个国家落入奸臣的手中,甚至是直接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事实上虽然没有发生江山易主的情况,但是国家的实质最高领导人也已经不再是汉家的天子。

汉武帝计划中三人互相牵制,可以维持时局的稳定。而他去世后也的确如此,霍光和金日磾互相多有谦让,朝堂上一派欣欣向荣。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能算得了人心,却算不了人命。金日磾辅佐幼主一年多,就因病去世,使得原本稳固而互相谦让的三角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上官桀不服,起初他是比霍光官职更高的存在,那霍光凭什么成为那个主揽大权的人?在汉昭帝十三岁那年,他和桑弘羊等人策划了一起政变,向汉昭帝谎称霍光叛变。

好在咱们小刘虽小,但是聪明还是一等一的聪明,察觉到其中的不对劲,并成功镇压了这一次兵变。

自此,霍光成了活到最后的一人,也成为了汉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可惜汉昭帝只活了二十年,就黯然退场,而且没有留下子嗣,继承人的挑选,就成了诸臣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

原本诸位大臣的意见是依照制度,先选汉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广陵王。霍光看不上广陵王这个当年就不被汉武帝的儿子,选择了汉武帝的孙子刘贺,登基了才发现这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庸皇帝。

于是霍光直接把他给废了,然后在一众可选的继承人中,挑出了我们的汉宣帝,刘病已。

这里我们也能看出霍光的大权在握。他甚至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进行君主的废立——能做到这个地步,他本人的取而代之是完全有可行性的。

此时大汉的存亡就完全依赖于霍光的个人素质与对汉室的忠诚度。

汉武帝赌赢了,霍光一直到去世,都在做汉家马车兢兢业业的执鞭人,基本上没错什么对不起汉武帝这份信任的事情。

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中隐藏的制度性祸患,大司马在执掌内朝这个事儿,当顶上的皇帝是汉武帝、汉宣帝这样具有霸道风度的君主时,确实不失为一项良好的政治制度,但是这太依赖于君主的个人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