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王将相在我直播间疯狂辟谣[历史盘点](76)

作者: 十八然 阅读记录

李渊坐在龙椅上,双唇翁动,心下愤怒到有些茫然。

在这个老谋深算的皇帝面前,这三个儿子今天整得这一出大戏可以说是太精彩了,每个人都被指责谋逆,齐王更是直接死在了太极宫前。

偏偏这时,第三条战报传来。

齐王所率的兵马,是太子手下的兵马。

李建成没有任何再辩驳的余地,直接被押入牢中,听候审讯。

顷刻间,齐王死,太子囚,殿内只剩下李世民一人陪伴在李渊左右。

李渊心情复杂地看向李世民。

他还没来得及有什么感慨,沉寂已久的天幕终于动了。

祁衡这一顿吃得可实在是有些久了,但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直播间的观众等得久了,可对时空相隔的大唐来说,这是个恰到好处的时间。

来早了,李渊还在料理太子,来晚了,秦王要是走了这一段李渊可就看不到了。

天幕突然发出的声响将李渊吓了一跳:“此幕竟当真会说话,来人,太子奉上的东西,搬走搬走。”

太子本人都被拎进大牢了,他献宝一样呈上来的天幕自然也被李渊所厌弃。

不过这块天幕,其实是属于李世民的那块,至于太子那一块,在他离开殿内的时候,才悄悄分离出来,跟随着他进了大牢。

这种异像看守的狱卒没见过,太子又是敏感的身份,也就没人上报来这个情况。

而天幕的下一句话,让李渊停下了差人扔掉天幕的动作。

【太宗时政,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这是吴兢为《贞观政要》作序时对唐太宗的高度评价。

正如他所言,贞观之治是中华历史长河上不可多得的一段欣欣向荣的时光,也是后世每一个努力治理国家的政治家们学习的范本。】

李渊:“唐太宗是何许人也?本朝……方才建国伊始,何来此人?”

李渊不知道这个唐太宗就站在他眼前,但这样的高度评价也让他产生了好奇。

一旁的李世民被陡然一夸赞,不由得有些面红耳赤——这应当都是他登基后的功绩,如今倒是提前听了夸赞了。

李渊注意到李世民的面色变化,他觉得秦王露出的微微窘迫的模样有些趣味:“世民,怎今日脸生得通红,难不成是认识这位唐太宗。”

李世民:“……”没错我就是。

【主播这次真吃饱了,来给大家好好讲一讲李世民登基后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治世的皇帝数不胜数,为何他能够位列第一梯队呢?】

李渊这才反应过来,这所谓的唐太宗,竟正是眼前的秦王。

李渊:“!”

--------------------

第41章

李渊对李世民微微侧目,心道,这个儿子的确是个有野心有才华的的人,但是这块太子带来的天幕所言,是否过于夸大其词了呢。

我们的唐高祖心里不免泛起酸意。他是大唐开宗立派的第一位皇帝,怎么说也兢兢业业干了八年了,李世民这都还没安排上继承人的位子呢,怎么对他夸得天花乱坠,只字不提他李渊的功绩!

天幕就像是能听到李渊的心声一般,箭头一转,对准了李渊。

【首先要说的是他的父亲李渊。李渊的作用常常被人忽视,因为他统治的时间较短,前有知名大坏蛋隋炀帝,后有“好儿子”李世民流芳百世的贞观之治,夹在这两位顶流中间,武德年间各项制度的确立,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大众所忽视。】

李渊不由得扬起眉,颇有些不满。

他所期待的天幕之评价确实是来了,但是这前言听着着实令人不喜,怎么上来就将“忽视”说了好几遍,难道后人便是这样瞧不起他李渊?

朕可是开创大唐的皇帝啊!

李渊现在的心情阴郁一片,两个儿子都要谋逆,剩下的也是个野心勃勃的孩子,现在还要被不知何人给评头论足。这皇帝日子是真的过不下去了。

李世民一边观察着父皇变化的神色,一边仔细凝神倾听着天幕的每一个字,不敢错过一点。

虽然李渊很不满,但是他李世民可是知道天幕之重要性的,他恨不得不顾李渊的眼光,拿了笔墨一字不漏全记下来——这天幕既然跟着自己过来了,那长孙无忌在家面对着的就是一睹空荡荡的院墙,指望不上一点,还得是靠自己心中仔细去记,才最靠谱。

【李渊建立唐朝之后,和每一个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君主一样,需要吸取前朝的教训,再造出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来。只有根基打得好了,和时下的人民需求相匹配,统治才能有长久的可能。

我们来看一看他具体做了什么。

在军事上,他雷厉风行,加强军备,招降和武力手段并重,对未臣服的地区逐个击破,在十年内完成了整个大唐的统一。

在经济上,他鼓励农业发展,重新发行统一的货币,实行租庸调制,既稳定了国库的进项,又减轻农户的负担。

如此一来,李渊给大唐定下了一个不出错的大框架,这也保证了大唐可以照常运行百年。

这个大框架为李世民所继承,他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有了这样的基础,李世民也可以安心在一个已成体系的大框架进行优化。

后人对于贞观之治的了解,绝大部分来源于吴兢编纂的《贞观政要》。想要去追溯为何贞观之治会得到后世如此的推崇,也离不开对这本书的研究。

在二十世纪之前,这本论著收到了历朝历代的褒赞之声,二十世纪后出现了一些批判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