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缠绵意:疯批太子他不禁撩(267)

作者: 姜似 阅读记录

祝皇后深深看了宋珈安一眼,此刻也顾不得什么家丑不可外扬,她攥紧宋珈安的手,不容她拒绝,“皎皎,若是有庶子威胁宋少卿的家主之位,你会如何?”

宋珈安垂下眉眼,带着不分明的意味,“若是有庶子威胁到哥哥的位置,臣女会除掉他,并且不会让他死的痛快,要将他大卸八块才好,这样才会有杀鸡儆猴的作用。”宋珈安不敢抬眼去看祝皇后的眼睛,怕从中看出失望之死,她没有骗祝皇后,祝皇后在后宫中立威多年,若是宋珈安说谎,她怎会看不出来。

来日宋知行成为家主,姜水宋氏才能更好,高门氏族,皆看重嫡庶,在尚有嫡子的情景下,让庶子做主,怕是要贻笑大方,所以牺牲他一个,保全姜水宋氏一族,这买卖也不亏,再说了。

宋珈安眼底划过一丝厉色,“他敢觊觎不属于他的东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祝皇后抬手抚上宋珈安的脸,似是如释重负,她仿佛现在猜看清宋珈安到底是怎样的人,也是,姜水宋氏养出来的嫡女,自然是有手段的。

当初她第一次注意到宋珈安的时候,是沈叙堪堪回京,想着尽快为沈叙定下正妃与侧妃,好为沈叙多添一份助力,宋珈安身为京都第一贵女,自然也入了祝皇后的眼。

可是劝退祝皇后的不是别的,而是宋珈安身子实在是太弱,她这样的姑娘,理应找一个满心满眼都是她的夫婿,在母族与夫婿的庇佑下安乐一生。

祝皇后虽然觊觎过宋家的势力,可最后还是没下这个狠心。

若是一纸圣旨将宋珈安接到东宫去,日后成了皇后,面对后宫中这些莺莺燕燕,若是得了个红颜薄命的下场,实在是可惜。

所以在拟太子妃名单之时,祝皇后并未考虑过宋珈安。

宋珈安真正入了祝皇后的眼之时,是景山狩猎那次,沈叙与宋珈安同时失踪,生死未卜。苍天保佑,所幸第二日沈叙便回了绕过重重的御林军,直奔景元帝的御书房而去,那时候祝皇后也在场。

从未见过沈叙如此失态,他将昏迷发着高热的宋珈安紧紧护在怀里,顾不得自己一身的伤,那是祝皇后第一次在沈叙眼中看出哀求。

遍体鳞伤的领头狼王甘愿向自己的父亲服软,哑着喉咙求景元帝救她。

祝皇后见此情景心头大震,忙上前探过宋珈安的鼻息,所幸人还在,便二话没说,递出皇后令牌去太医院将太医尽数差遣来。

那时祝皇后看着昏迷的宋珈安,已经意识到她与沈叙有不可切割的缘分。

所以在沈叙被宋卓在宋珈安闺房中逮住,她也没有丝毫意外,两个小孩子之间的把戏而已。好在最后还是得了宋卓点头,这门亲事总算是成了。

祝皇后觉得宋珈安那里都可人,是那种世家大族养出来的嫡女模样,循规蹈矩,品行极佳,只是她想不明白,这样的高门贵女,自己的叙儿见过的也不再少数,为何偏偏对宋珈安上了心?

如今她才明白,宋珈安骨子里,有跟沈叙一样的执拗与狠辣。

一般贵女哪里会将杀人这种事,连眼睛都不眨的说出口?

况且宋珈安不会骗她,若是真的出了那事,宋珈安真的会将那不知死活的庶子大卸八块!

自己的叙儿,会将整颗心都放在宋珈安身上,一切都是注定的。

祝皇后回过神来,想起如今祝家的处境,她总算是下定决心一般,朝宋珈安点点头,“皎皎的话,也是提醒本宫了。”

宋珈安朝祝皇后福了一礼,“皇后娘娘过誉。”

第237章 祝弦月的心思

“本小姐问你,刚才过去的,可是宋家的小姐?”祝弦月踏出坤宁宫,扬起下巴,想起方才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宋珈安,她也算是坤宁宫的熟人,从前祝夫人进宫,总会将祝弦月带在身边,她对坤宁宫人还算是熟悉,从未见过宋珈安。想必最近京都中的传言,她不禁咬紧牙关。

自祝秉文与祝夫人撕破脸,将祝家搅和的乌烟瘴气,祝皇后向着祝夫人,便冷落了祝弦月,京都中都在传言,宋家小姐秀外慧中,堪为世家女子典范,深得皇后娘娘欢心,现如今已经可以随意进出坤宁宫。

祝弦月的贴身丫鬟是个身段清瘦的小丫鬟,名唤玉莹,玉莹知道自家小姐秉性,怕引火上身,只能缩着身子小声道:“回小姐,是宋家小姐,之前咱家老爷子寿辰,奴婢远远看了一眼。”

祝弦月攥紧拳头,冷哼一声:“果真长了一副狐媚子相。脸姑姑都被她骗了!”

玉莹惊恐的环顾四周,见周围无人才松了口气。“小姐,现在不是在府中,莫要引火烧身啊!那宋家小姐已经被赐婚给了太子,皇后娘娘亲近些也无可厚非。”

祝弦月狠狠的剜了玉莹一眼,吓得骨瘦如柴的小姑娘直哆嗦。

“他们都说那个老女人将我当作亲生女儿,若我真的是她的亲生女儿,是祝家的嫡女,这太子妃之位,哪里轮得到她?”

玉莹低垂着眉,颤颤巍巍的站在一旁,声调不由得带上哭腔:“小姐说的是。”

“你哭什么哭!生得一副苦相,将本小姐的福气都哭走了!”祝弦月吃了祝皇后的逐客令,本就脸上无光,见玉莹这副模样,怒从中来,撸起袖子就掐上玉莹的手腕。

玉莹已经习惯,忍着痛一声不吭,整张脸已经因痛揪在一起。

“那个老女人根本就没将我当作亲生女儿,那帮人却指望我将她当作亲生女儿,这是哪来的道理?”祝弦月愤愤不平,直言祝皇后他们就是被祝夫人那副伪善的样子欺骗,玉莹脸上挂着泪,却实在不敢多说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