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是朝廷任命的正五品官员,全名为权知伏鹿府事,在伏鹿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意义里,它的知府跟其他藩镇的知府并不相同。
伏鹿的知府是有实权的。
其他州府,比如博陵虽也有知府和参政、通判等官员,但做主的只有武将。
一旦博陵知府软弱无能,整个府衙就会被防御使全权控制。
在大周的大多数府衙中,只要有武将镇守,大多都是这个规矩。
但伏鹿很特殊。
伏鹿不是藩镇,没有实际的节度使辖制,一般都是其他节度使代辖。
代和实是两回事。
尤其伏鹿还有拓跋氏镇守,这样三权分立之下,伏鹿倒是意外和谐。
大家都只在自己的权利之内行事,没有一家独大的局面。
这也是崔云昭坚持要一家人都来伏鹿的原因。
因为在这里,文臣也可以博得一席之地,也是在这里,霍檀能亲眼看到,三权制衡下的府衙如何运转。
他可以增长眼界,学到以前从未学到的东西,并且在这里,他稳稳扎下根基。
后来一家人离开伏鹿去往汴京,到了那时,霍檀早就不是轻易可以被人拿捏的普通军官。
那时候,人人都要称呼他一声霍将军或霍承宣,即为承宣使。
伏鹿的特殊,也就意味着崔云昭跟霍檀在伏鹿大有可为。
想到这里,崔云昭就道:“拿帖子我瞧瞧。”
梨青就直接从袖中取出那封帖子,递给崔云昭。
崔云昭用帕子擦干净手,就坐在餐桌边看。
伏鹿苏氏是很讲究的人家,高门大户,膏粱锦绣,虽是清贵氏族,却也金山堆玉,富贵荣华。
这一封请帖就可见一斑。
请帖外面是洒金信封,封口处用了玫瑰蜡封,散着一股很好闻的玫瑰香气。
打开信封,里面则是一封用蜀锦裹面的请帖折,折子所用的纸则是落花笺。
里里外外都透着古朴和底蕴。
崔云昭忍不住挑了挑眉,笑道:“这一封请帖就要半贯钱了,苏氏可真是富贵。”
梨青端了庐山云雾过来,给崔云昭煮茶。
“听闻大小姐嫁入苏氏那一日,伏鹿十里红妆,很是壮观。”
崔云昭但笑不语。
崔云殊是家里的嫡长女,从小金尊玉贵,比崔云昭这个族长的女儿都要受人瞩目。
她在家中时性格温婉,样貌明艳大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是崔氏女中的表率。
也正因此,她的婚事极好。
她的婚事比崔云昭的早一月有余,算算时间,已经嫁来伏鹿半年了。
当时因为是外嫁,两地婚姻不便,在伏鹿和博陵都举办了婚礼,崔云昭得见的是崔氏的那一场,苏家长子迎娶崔云殊之后,回到伏鹿还要再举行一次。
梨青说的应该是这一次。
“还是你细心。”
崔云昭对崔云殊并不关注,梨青便也没多打听,应当是今日收到了请帖,才特地问了问秦厨娘。
秦厨娘是伏鹿本地人,因为手艺好,经常在大户人家做厨娘,对于伏鹿的这些事她门清。
夏妈妈特地把她请来,也有这个打算。
秦厨娘可聪明,知道霍檀以后不一般,霍氏给的月银又多,立即就来了。
这十里红妆,应该就是秦厨娘讲的。
梨青被崔云昭一夸,并没显露出得意,只是继续道:“我又仔细问了问,秦厨娘也只知道苏氏的大概。”
苏氏这样的人家,跟崔氏是一样的,宅门里无论乱成什么样子,外人看来都是花团锦簇,一派繁荣昌盛。
崔云昭就笑了,指了指绣墩,抿了口茶:“你说来听听。”
云雾的口感比清茶要略微厚重一些,回甘很清新,崔云昭很喜欢。
梨青便坐到绣墩上,把茶壶从茶炉上取下,反而放了两个橘子。
“秦厨娘说苏家家风清正,在成婚之前,是不允许少爷们有通房的,并且他们要求自家的女婿也是如此。”
倒是对儿女都一视同仁了。
崔云昭前世没怎么同苏氏来往。
她刚搬来伏鹿时,霍檀不过只是个副指挥,名声也不显赫,后来霍檀慢慢高升,也过了一两年,那时候苏珩又病了,衙门里的辞官修养,闭门不出,同其他人家都不来往。
崔云昭作为姻亲,也只能过年时见一见崔云殊。
崔云殊从小就要强,她所拥有的都是最好的,在崔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名声极好。
嫁来苏氏,也是直接嫁给少族长,一过门就是大少夫人,以后的苏氏宗妇。
她表现出来的,从来都是过得很好,日子幸福。
崔云昭同她不算太熟悉,前世那时候自己又病了,便也没有同崔云殊多说过什么。
两个人之间从小到大都很生疏。
她确实不知苏氏发生过什么,又有什么事情,看来这位秦厨娘,似乎也知道的不多。
梨青见她听得认真,便继续道:“秦厨娘说,虽然苏氏听起来家风清正,少爷成婚之前不能有通房,却也不禁止他们纳妾,就现在这位家主,光儿子就有七个,女儿也有六个。”
崔云昭一直没关注过苏氏,现在一听,不由咋舌。
苏家最能生的就是崔序和贺兰氏,就这样,也没十几个孩子啊?
“苏明府妾室多吗?”
明府是对知府的雅称,崔云殊嫁来苏氏之后,崔云昭还没登门拜访,直接喊伯父倒是冒昧了。
谁知道苏氏愿不愿意认霍氏这门亲?
这事也由不得崔云殊做主,就是她想认堂妹做姻亲,也得苏珩答应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