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七零嫁大佬,娇娇一胎又一胎(623)

作者: 米团开花 阅读记录

有考大学考回城的,有后来回城的政策出来了,表现好的知青会允许先回城。

再到后来,只要没和当地人结婚的知青都能返城了。

唯独那些和当地人结婚还生下孩子的那些知青,有的选择了抛妻(夫)弃子,绝情的离开。

也有的或者因为舍不得,或者因为别的原因,而选择留在了农村。

被知青抛下的那些当地人,女人日子会难熬一些,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带着孩子在农村活得艰难。

真是有好几个想不开,跳水或者上吊,出了人命的。

大人走了,丢下不懂事的孩子,就算是有娘家的人帮着收养,可娘家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又多添几张嘴,那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

男人虽然也会被人笑话,可大多很快就会娶上新的媳妇,日子也就过得下去了。

大队长给许宁言的来信中,还说过此事。

他对那些抛弃妻子或者丈夫的知青没啥说的,毕竟人各有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没办法。

可孩子都有了的那些知青,是如何狠得下心得?

觉得他们真是没人性,当初在农村活不下去了,或者想日子轻省一点,好过一点,就找当地人嫁了或者娶了,然后借助结婚,成了半个当地人,日子能过得下去了。

这一听说能回城,立刻媳妇(男人)也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脸也不要了,良心也不要了,拍拍屁股就跑了。

有点良心的,还会说两句好听的话,说以后回城后会寄钱回来。

没良心的,跑就跑呗,跑之前还把家里的钱都卷干净,完全不顾一家子的死活。

许宁言看到大队长的信,想起了上辈子看过的一个很老的电视,叫孽债,讲述的就是下乡知青的孩子,被父母抛弃,多年后去大都市寻找自己亲生父母的故事。

里面那段歌词,许宁言现在都还记忆犹新: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象是多余的……

当年听到这首歌,就觉得心酸,道尽了多少被知青父母抛下的孩子的苦楚。

如今经历了这个时代,参与其中,虽然明白那些知青也有许多无奈和痛苦,可对于他们来说,回城的渴望是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孩子和另一半的感情的。

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大家都是被时间洪流裹挟,更多的,大约是人性的自私吧。

只是这种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能替代他们去做决定。

信的最后,大队长还跟许宁言打听,这些回城的知青,是真的不能将农村的妻儿带回去吗?真的养不活吗?

许宁言看着这几句询问里,大队长的愤懑,痛心还有不解,也只能叹息一声。

也许大队长其实心里都清楚,只是不能理解吧!

这样的信,只有这么一封,后来大队长写信来,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了。

倒是说了几件新鲜事情来,说机械厂的那个联合收割机,在他们镇上,现在叫红旗镇了,特别的有名。

听说收割庄稼十分的方便,开着车下地,卡嚓咔嚓几亩地就收割完了不说,连稻子都给直接打好,直接拖到道场上晒就行了。

第548章 这恩报得有点猛

镇上领导见了,当场拍板想买。

只可惜这联合收割机供不应求。

也不知道是哪个机灵鬼,想到了机械厂之前,可是姜致远上班的地方。

姜致远是谁?那可是他们下面团结大队的女婿,娶了许宁言好吗?

给了镇领导一个提示。

镇上领导立刻找到了他和大队书记,让他们两人能不能去机械厂那边问问,打一打姜致远和许宁言的感情牌,看能不能帮镇上买两台回来。

还表态,若是能买回来两台,铁定收割的时候,让他们团结大队先感受一把。

大队长和大队书记硬着头皮去了机械厂,说明了来意,本以为会碰一鼻子灰的。

没想到运气不赖,正好遇到了退休没事满厂转悠的林父。

他一听说是许宁言老家来人,就把人叫过去问了几句后,让他们等着,自己折回去找了厂长。

没过多久,就拿了批条过来,让他们带回镇上。

说这个联合收割机本就是姜致远设计的,也是托姜致远的面子,上面才愿意将联合收割机的份额划分一部分给他们厂做。

既然是姜致远曾经下放的地方,又是许宁言的老家,自然要多多支持一下。

大队长和大队书记感激不已,连连感谢了一番,才带着批条回了镇上。

第二天,镇上就揣着钱和批条,真的开车两台崭新的联合收割机回来了。

那真是全镇轰动!

尤其是到了收割季,团结大队因为有了联合收割机的帮忙,收割得又快又干净,比起别的大队,他们既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这可让团结大队的人尝到了甜头,大队里所有的人都表示,明年大家伙都要攒钱合伙买上一台收割机。

先给自己大队收割完,还可以有偿帮别的大队收割,也算是一条赚钱的门路呐。

许宁言看到这个,倒是欣慰不已。

团结大队能有这样的想法,将来日子肯定不会差。

而且大队长信里还说了,古德清教授回到京城后,并没有忘记当时大队对他们的照顾。

经常给他们寄资料,还有一些新培育出来的种子,让他们试种。

这些培育出来的优良种子,比县城种子站发下来的种子要好。

亩产提高了不说,更抗虫害了。

去年遭遇小型的虫灾,也就他们团结大队减产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