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主公你不要过来啊(158)+番外

作者: 纵风流 阅读记录

虽然为了让朝臣安心,窦强女不会轻易让金鳞卫出手暗杀朝臣,以免让朝臣天天处于自己可能随时被暗杀的焦虑之中以至于搞事,但满朝文武还是因为金鳞卫忌惮窦强女三分。

听到金鳞卫有事相禀,窦强女也不和季峨山置气了,连忙深呼一口气,做好了表情管理,看上去像是并没有生过气的样子,这才说道: “让他进来。”

进来的金鳞卫将一封密信递给窦强女: “请太后裁决。”

窦强女展开密信,脸色顿时沉了下去。

季峨山见状问道: “阿娘,出什么事了?是不是雍溯出兵了?”

窦强女将密信扔了过去: “你自己看!”

这是很不尊重人的态度,窦强女以往很少这样不尊重自己的女儿,尤其是现在还有外人的情况下。

季峨山瞬间便知,这封密信可能和自己有关,而且是对自己很不利的事,不利到自己的阿娘甚至都对自己发怒。

季峨山皱着眉展开这封密信,发现上面竟然是一首童谣:

【采莲采莲,荷叶团团。团团荷叶,纵我团圆。我有父母,团于采莲;我有兄长,团于采莲。】

【采莲采莲,荷叶团团。团团荷叶,纵我丰饶。我有稻田,丰于采莲;我有麦田,丰于采莲。】

【采莲采莲,荷叶团团。团团荷叶,纵我安宁。我有沉眠,宁于采莲;我有盛世,宁于采莲。】

季峨山当场眼前一黑。

天下人都知道,窦采儿这个名字的由来便是得名于他的生母。

当初太傅窦融游于云梦大泽,在云梦大泽上与一采莲女相识。采莲女诞下一子后便逝去,窦融希望采莲女用命生下的孩子能记住母亲的恩德,便为这个孩子起名“窦采儿”,意为“采莲女的儿子”。

所以,这首童谣中的一句句“采莲”,指的分明就是相邦窦采儿。

而什么“团于采莲” “丰于采莲”乃至最后的一句“我有盛世,宁于采莲”,简直就是在明说, “我想让相邦当皇帝”。

而此时,金鳞卫像是生怕窦强女不够生气,还在拱火: “据臣查之,传唱这首童谣的小孩子都坚称,这首童谣是一个红衣小儿交给他们的。”

季峨山觉得他要晕倒了。

世有传言,天上有一颗星星代表着上天对人世间的警告。这颗星星呈现出大红色,一旦上天有警示预警,这颗星星就会出现逆转,这个现象被世人誉为“荧荧火光,离离乱惑”,因此,这颗星星便被称为“荧惑星”,荧惑星出现逆转的现象被称为“荧惑守心”,被认为是最凶的星相。

但上天有好生之德,因此每当荧惑守心出现,世间将产生大变革的时候,荧惑星都会降世,为人类带来荧惑星的预言。

荧惑星是大红色,因此它会化作一红衣小儿,告诉其他的孩子荧惑星的预言。这些预言会被编成适合传播的歌谣,因为一开始是荧惑星化作的红衣小儿教给其他孩子的,因此预言便被具象化为“童谣”。

也就是说, “童谣”往往代表着上天的旨意。

而现在,上天说,我觉得窦采儿很适合当皇帝。

对此,太后窦强女做出重要讲话: “妖言惑众!”

季峨山吓得当场跪了下来: “阿娘,舅父绝对没有这种想法!舅父忠心一片,阿娘莫要中了他人的离间计!”

窦强女却没有扶起季峨山,反而目光冰冷地问: “离间计?既然如此,予问你,谁会在这个时候做下这样的离间计?”

季峨山一时无言。

窦强女不再搭理她,吩咐金鳞卫道: “现在,立刻,马上,让这首童谣消失!”

金鳞卫领命离去,窦强女目光冰凉,她对季峨山说: “峨山,予同意这出荒唐的共和行政,是为了找到那份遗诏,让予的阿溯继承本就属于他的皇位。你记得转告相邦,不要奢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

季峨山只觉得刹那间浑身冰凉。

******

【临安,相府】

渡河接到消息后,匆匆忙忙赶到相府,只为了和窦采儿商量这出荒唐的闹剧。

渡河痛骂幕后主使: “这幕后主使当真心肠歹毒,竟然想出这样的计谋来离间义父与太后。义父,你要不要西安在就去和太后娘娘解释?”

然而,听了渡河的话,窦采儿却反问: “渡河,你也是这么觉得的吗?”

渡河一时之间都没转过弯来: “什么?”

窦采儿说: “你也觉得,这首童谣是无稽之谈?”

渡河的眼皮忽然间就跳了一下: “义父,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窦采儿看向他,此时此刻,窦采儿的目光中透露出的,是渡河从未见过的野心和欲望: “渡河,你也觉得,那个位置就该季氏皇族去坐吗?”

渡河的心在瞬间沉入谷底。

窦采儿问他: “凭什么?”

“上古之时尧舜禅让,就连大禹也曾将王位禅让给伯益,是启不顾父命,开启了家天下的恶习。难道,这样的恶习竟是对的吗?”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商周都是以臣弑君,此时为何无人去言家天下?昭襄王灭周,迁九鼎于咸阳,为何无人说天下是宗周的天下?高祖诛秦,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何现在天下人却执着天子须是季氏皇族?”

渡河讷讷无言。

察觉到窦采儿的意思,好半晌,渡河才道: “可是义父,大尧之子丹朱被称为‘帝丹朱’,若是家天下于夏启开始,丹朱何以称帝?《韩非子》中的《说疑》篇亦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义父,可见从未有什么禅让,所谓禅让,都不过是以臣弑君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