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110)
裴修尧则很熟练地上前把青云护在了身后,对萧宋微微蹙眉:“你又欺负孩子。”
萧宋瞪着躲在裴修尧身后扮鬼脸的青云无可奈何,又对裴修尧陪笑道:“哪能,这不是等你呢吗?”
说着,他打了个响指,不过多久,鱼贯而入一队捧着精致糕点的美人,她们盈盈地行礼,将糕点在桌上摆放齐整,再盈盈地退下,留下一阵阵香风拂面。
“哇哦!”青云一蹦三尺高,瞬间扑了上去。
萧宋无声地叹气,一脸“这小子没救了”的表情摇了摇头,对宋珩之与裴修尧两人递了个眼神,示意他们坐下聊。
“你们……认识?”裴修尧眨了眨眼,还没从眼前的景象中回过神来。
“认识不久。”宋珩之点头。
“在南诏偶然相识。”萧宋道。
“你下山了?裴修尧皱起眉,眼神中有几分莫名的愠色,“不对,南诏认识的,你之前还下过山?”
萧宋望向裴修尧蹙起的眉心,宽慰道:“没事,就这两回,我师父都清楚的。”
宋珩之莫名地听着两人你来我往的对话,感到一头雾水。
听得出来两人很相熟,但是字里行间的暗喻,又听得不大明确。
萧宋不能下山?
裴修尧蹙起的眉心也并未随着萧宋的安慰而舒展开来,他深深地看了萧宋一眼,眼中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这次来盛京也是有要事。”萧宋正色道,“赵宥已经回京了。”
闻言,宋珩之与裴修尧皆是面色一凛,也再没了开玩笑的念头。
第71章 站队
“他……”宋珩之闻言已经拧起了眉心。
“无碍。”萧宋宽慰道,示意宋珩之放心,“知道他已经回京的人很少,他在左丞相那里很安全。”
“只是如今的盛京有危险的也并非他一个了。”萧宋蹙眉道,“这里已经集结了太多牛鬼蛇神。”
“怕什么来什么呗。”裴修尧冷笑一声。
“关于匈奴的渗透。”裴修尧开口道,“基本上就是齐王那边没跑了。皇后的家族韩氏在户部势力太大,通牒的事情除了他们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做得如此密不透风。”
“真是疯了。”宋珩之蹙眉,觉得近些日子以来听闻的每一条消息都令他感到不适。
“目无君上,罔顾国法。”裴修尧冷声接话道,“通敌叛国。”
宋珩之垂眸,感到不可理喻地摇了摇头:“不止齐王,昭王那里的文章也很可做。”
“呵。”裴修尧毫不客气地冷笑道,“他们二位倒衬得赵宥挺傻,都不知道去找个有国仇家恨的来帮自己点一把火把家烧了。”
青云往嘴里塞糕点的手顿了顿,还未咽下去的一口糕点也险些卡在喉咙口把自己噎到,果然他还是没能习惯裴世子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话习惯。
“这个局里可没有傻子。”萧宋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
这个局能在盛京组起来,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缺少不了。
天时,承华帝重启了二十年没有举办的千秋宴,遍邀朝廷百官、世家大族、江湖大宗中声望颇高的人物,让他们能同时齐聚盛京。
地利,盛京地缘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盛京是天子脚下、百官中枢,各方势力在千百年来早便于此形成盘根错节之势。
人和,千秋宴召开之际,盛京城内各方鱼龙混杂,浑水摸鱼之人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躲过朝廷的搜查监控。对于一些密谋、暗杀之事,可谓无往不利。
萧宋顺手给青云递了块糕点,再抬手给裴修尧添了杯茶,冷冷抬眸道:“不过他们也的确是天真。”
宋珩之抬手给自己添了杯茶,抿了抿唇角,并不反驳萧宋的话。
这一趟来盛京,他一路听阮秋水讲了不少,也算是对盛京城里这一辈的赵氏皇族有了一次更深的了解。
承华帝赵殊一贯以冷酷铁血、刻薄寡恩的形象著称,但他的三位皇子,却都不像他。
齐王赵朗是个沉稳低调的性子,他随了他的母后韩氏,喜怒不形于色,在盛京朝堂里名声颇好,深得不少官员的支持。
昭王赵子昭则是个急躁高调的,他的母妃宠冠六宫,他自然在这一份恩宠之下受及到了些好处,日常行事颇有几分乖张。
琅琊王赵宥,更是其中最奇怪的一位。恐怕直到今日,盛京的很多人在提及这位殿下时,还是摸不清他的套路。
四殿下平日里总是漫不经心的,笑眯眯的,他似乎很少发脾气,也不会咄咄逼人,看起来性格不差。但他又会在不时显露出一些太冷漠的神情,那时候,他或许只一个冷冷淡淡的眼神就能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大殿下与三殿下在功课和政绩上总是会争个你死我活一般的高下,他们都早早地在不大的年纪就对朝政表现出来了极高的兴致与热情,并以各种热火朝天的姿态参与了进来。
四殿下又在此处与他的两位兄长不同,他与长宁王家的裴世子两人,是全大雍闻名的一南一北两位最擅纵马游街的风流贵公子。他在学堂不写策论,三天两头推辞不上朝,却被三朝帝师沈太傅盛赞一声“惊才绝艳”。
这种矛盾又往往是最有趣的地方,毕竟不论是为人还是为皇子,最忌讳“平庸”二字。
而明眼人也看得清楚,这位脾气极其古怪难以琢磨的陛下,最器重也最看好的,就是这位表现很矛盾的四殿下。
虽然慧妃之死在赵宥与承华帝之间造成了无法修复的伤痕,虽然赵宥一气之下自请离京了三年,但是他依然是那位陛下心中的首选,这又是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