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幼澄:“这是我父王当年埋下的,我大婚那日,章嬷嬷命人挖出来的。”
“嗬!那我可有口福了。”
裴岘都不知道这酒的来历,看了眼她,然后尝了口,确实味道绵长。
“庆王殿下,在江南放肆的有些过了。”
赵善易幽幽地说。
赵幼澄看了眼裴岘,裴岘始终都不说话,很久之后才说:“我知道,听说庆王的折子想调褚英去江南大营。”
赵善易皱眉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褚英这人办事还是得力的,在上京城在他手底下,还是用的挺顺手的。
“谁知道呢,或许只是单纯想用褚英。”
赵善易呵笑一声:“可能吗?我和他自小一起长大,他是什么性格,我能不知道?御史台的折子他能不知道?陛下没有理会那道折子,他这是信心倍增了。”
裴岘担心的不是这个,西北的蒙古人已经南下了。建州的建奴已经为主沈州,已经连续攻了几次,丁远山要是守关口是没问题的,但整个辽东以南要是让给建奴,那就太便宜他们了。
丁远山一直图谋的是收复辽东。
肃王爷的生意渗透的太深了,蒙古人若是南下,他毫无抵挡之力,全凭东面的守军震慑。可朝中能用的武将有限。
陛下当初用师兄巡抚江南,就是为了守住江都这道水路口,可如今江都有庆王,何静生在江南搅弄,让师兄没什么发挥的地方。
他有心让师兄去巡抚山东,漕运北上最重要的一段路程,山东至关重要。
赵幼澄问:“因为九婶的性情,我倒是不了解赵旭,当真像他们说的那么聪慧吗?”
赵善易笑了下,有些戏谑看了眼赵幼澄。
“赵旭有没有赵诚聪明,你该能猜到。比赵诚还聪明的孩子不多了。”
赵幼澄这会儿也不藏拙了,自信说:“我知道,阿弟早慧藏不住。只是早慧未必就是好事情。”
赵善易:“但是眼下,聪明肯定是比装聪明有用。”
他是铁定支持赵诚继承大位。
赵幼澄也猜到了,他能把话说到明处,就是廉亲王等人的态度。
西苑中赵晖再次昏厥,左书房的人如临大敌,杨寿山的头发几乎全白了,整个人只剩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盯着人的时候让人十分惧怕。
苏妃红着眼睛守在床前,赵晖幽幽醒过来,看着床前的人,轻声安慰说:“朕没事,放心吧。”
杨寿山一言不发,像一张张满的弓,。听见赵晖有些艰难说:“召康亲王、廉亲王。”
杨寿山红着眼应声:“老奴这就去。”
赵晖疲倦地闭上眼。
康亲王和廉亲王当天进了西苑,所有人也就知道了。
周宪实看着周聿昭的来信,很久都没说话,最后还是和送信的人说:“就按你们侯爷说的办吧。”
若是眼下赵诚继承大统,那赵诚偏向的肯定是宗亲和裴家等一系人。
他周宪实排不上号,周太后也没有话语权。
所以周聿昭这么闹一闹也好,裴家若是落下去了,连带的宗亲也落不到好。那才是新的棋局的开始。
残局总是不好摆弄。
康亲王和廉亲王进了西苑,很晚才回去,至于他们说了什么没人知道。
赵诚都知道陛下召了康亲王和廉亲王。他丝毫不在意,只管完成陛下布置的功课,在西苑里最不缺的就是聪明,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故作聪明。
赵旭的人忍不住,不想吴顺那么谨慎,在西苑里四处打听,甚至都打听到杨寿山的干儿子杨先勇那里去了。
杨寿山也就知道了。
赵诚听吴顺说隔壁院子里两个内官消失了。
赵诚知道,杨寿山警告隔壁的人了。赵旭确实被吓着了,连着两日闭门不出。
赵诚还是照旧,但是第二日就知道姐夫裴岘出事了。
第116章 十一月初
◎风云初定◎
周聿昭是铁了心查裴岘, 在漕运上就一路细查,何静生甚至查到他曾在漕运上放过运粮船,和江南粮商关系匪浅。
何静生就等着这个机会, 几乎不假思索, 将裴岘和搅弄江南粮价的人联系在一起。
裴岘起初也不知道,等弹劾的折子进京后,他才让裴慎速速南下去查。
周聿昭的折子进京, 是做实了裴岘在江南粮价案中有操弄粮价的嫌疑。
恰好在每一处都有他的影子,关键时候都是他的人情。
赵幼澄被完美挡住。
等赵幼澄知道的时候, 裴慎已经回来了。
陛下将弹劾的折子留中不发,也不需要内阁审议, 只是审视着朝中的每一个人, 因为已经入冬, 赶上安成公主大婚, 陛下暂时不理会这些消息了。
但康亲王领着人出京巡查蓟镇等周边之地。
勋贵们这些年实在是扶不起来,从先帝朝就开始, 默认了养着勋贵们。
裴岘这几日因为担心赵幼澄知道朝中弹劾奏折的事情,大部分回了裴府。
此刻他在裴家外东苑的书房看着来信,问:“丁远山守住广宁城, 蓟镇驻军五万, 就算蒙古三个部落联盟南下,也跨不过来。”
若是京畿兵马宽裕,像成祖当年一样领着兵马“扫北”,沿着长城边关扫荡过去,是足以震慑这帮人的。
可裴慎和他说的不是这回事。
裴慎因为知道何静生查裴岘在漕运上为运粮船放行, 用了私印, 所以才去查的冯直, 继而查到冯唐。
这才让他吃惊,冯直和冯唐两兄弟,居然不声不响配合着陛下在江南大开杀戒的时候,将江南大族收割了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