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宜室宜家(495)

作者: 秋十三 阅读记录

最紧要的是,挖荣昌堂的墙角,华顼自己心里也舒服,大有为父母及两个妹妹小小地出了一口气的感觉。

事情就这样最后确定下来,没过几日,华焕便登门给华顼和方氏请安,华顼也是有心考校他一番,问了些京中的情形,华焕自是早有准备而来,京中情形,不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市井之间,他了如指掌,谁跟谁私下有怨,谁跟谁是同年乡亲,谁跟谁政见不和,谁跟谁明里是对手暗里是亲家,又有哪间坊市被人控制,哪个生意行当背后的靠山是谁,简直就没有他不知道的。

一番交谈下来,华顼就知道自己捡到宝了,他头一回在京中为官,朝堂上、市井间都是两眼一抹黑,偏偏京中各方势力交织成一团乱麻,这几个月下来,他连个脉络的枝节都没有摸清,做起事来也束手束脚,如果不是有圣眷在身,早不知道被人暗算了多少回了,如今有了华焕这个万事通,他眼前顿时亮堂了不少。

“你心眼儿灵活,原是不笨的,这固然是好,但也别忘了根本,若得闲时,还需多看些书,身为男子,总是游手好闲总不成,不说搏个功名正途,也得干点实事出来。”

出于对华焕的欣赏,华顼很是勉励了一番,鼓励华焕多看点书,哪怕不能做个两榜出身的正经官员,由他推荐,去做个能干实事的吏员,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华焕是他侄子,作为长辈,他也希望华焕能更有出息,而不是只作为一个幕僚跟在他身边,或是变成一个管家似的人物,替妻子和女儿跑腿。

不过这对华焕却不是个好消息,从华顼的书房里出来,去寻华灼道谢,然后苦着脸道:“我原不是读书的料子,生来便爱个清闲,还得劳烦妹妹替为兄说个情,四叔父教我做什么都好,只是别让我读书。”

华灼让他给逗乐了,道:“二堂兄若是后悔了,此时回荣昌堂还来得及。我爹爹与大伯父不同,最是盼着子侄出息的,我虽向明姨娘把你请了过来,但你若没有长进的心思,只怕我爹爹要退货的呢。”

荣安堂人丁一向少,最不怕的就是子侄有出息,不像荣昌堂,人多,最怕的就是内斗,所以只注重对嫡出子的教导,而庶出的子侄却是越平庸越好。华焕可能不是读书的料,往日游手好闲,在荣昌堂不过是出于自保罢了,到了荣安堂还想混日子,早点省省吧,以父亲那严肃刻板的性子,没要求华焕在三年内就考个秀才功名出来,就已经是网开一面了。

“我怎么觉着,八妹妹不是为我寻了一个好前程,而是把我骗进儿狼窝了……”华焕半是玩笑半是感叹,同是华氏一族,可是荣昌堂和荣安堂对待子侄的态度,实在是两重天啊,若是自己生在荣安堂,只怕早就出息了吧。

“二堂兄你便认命吧,我说得嘴皮都破了,才把你骗来,再想脱身,想都别想。”华灼心里高兴,便也同华焕玩笑了一句。

两兄妹说笑了几句,华焕才道:“父亲已经同意,过两日就把六妹妹接回来,八妹妹,这次可真是得好好谢谢你,若不是你说动了母亲,只怕六妹妹这辈子便要毁在老祖宗手上了。”

华灼叹息一声,道:“我只是动动嘴皮而已,终还是明姨娘的功劳。”说着,她又一笑,“用六姐姐换来个二堂兄,我也不吃亏。”

华焕听得一笑,心中却还是感激得多些,明氏以替华烟说情为条件,从惠氏那里替他讨要到不少好处,原本庶子独立门户,按荣昌堂的规矩,只能分得一间庄子,一间铺子外加几百两的安身立命银,就算明氏得父亲的宠爱,顶多也就是在庄子的大小和铺子的规模上讨要一点好处,有惠氏卡在那里,父亲就是想偏心,也偏不到哪里去,更何况父亲一向就不大重视他这个庶子。现在惠氏让了步,明氏再一吹枕风,他不但得到了一间拥有二百亩地的温泉庄子,连铺子都是十分赚钱的,安身立命银也翻了一倍,可以说是好处占尽,连他那个嫡亲的兄长都眼红不已。

有这些产业,再加上妻子的那间绣坊,他这辈子就是什么事也不干,也是衣食无忧。荣昌堂的庶出子中,恐怕就属他独立门户以后的日子最好过了。

“这几日我与你二嫂子要寻地方安家,等安顿好了,再过来听候四婶娘和八妹妹你的差遣,旁的话我也不多说了,再过两个月,便是你的及笄礼,到时候我这个做哥哥的,定然送你一份大礼。”

虽然已经独立门户,但华焕眼下还住在荣昌堂里,毕竟在京中寻地方落脚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办到的,华焕和梁氏又都不愿意住到庄子上去,再说了,他们小两口手里有着上千两的安身立命银,也没必要委屈自己去住庄子,温泉庄子好是好,但却在京城郊外,偶尔去小住几日叫偷闲,常住就不像话了,尤其是华焕这样的性子,常与京中宗室、官宦子弟有来往的,在京中没有房子都不好意思见人。

华灼知道这一点,便也没有再说什么,送走了华焕后,才开始翻看方氏派人送来的账册。只是这看也看得不安心,因为八秀一直在她眼前转悠,华灼只得抬起头,道:“八秀,你有什么话儿就说,别转了,我都让你转得眼晕。”

八秀这才笑嘻嘻地凑过来,道:“小姐,你的及笄礼,一定会大办吧,到时候会不会很热闹?”

华灼这才知道她为什么要转来转去,原来是惦记着热闹呢,想了想才故意泼她的冷水,道:“若是在淮南府时办及笄礼,倒是一定会热闹,宛儿会来,庄静妹妹也会过来,还有赵家、张家、韦家的小姐们都来道贺,眼下在京里,只怕就没人什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