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小厨的美食日常(98)
“小心什么?”
“自然是小心别把鼻涕流到辣椒油当中了!”
他的话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呛辣带来的不适之感随之消散……
按照唐锦翊的教导,几人用自己分到的辣椒碎分别试了一次,做出来的辣椒油虽然比不上原版精致,但也看得过去,想要做得好,无非是时间问题。
到此为止,凉皮当中最重要的一步——调味,算是学成了,接下来,就是制作米皮了!
唐锦翊掀开盆盖,里面的小米已经吸饱了水份,颗颗圆润,金黄耀眼,用手一捏就软了。
“唐九,帮我找个捣锤。”
唐锦翊不用看就知道唐九在后边跟着,头都没抬。
他忙着把小米捞出来放入木盆中,准备把它们做成米糊。
古代没有破壁机,只能用捣锤手工捣烂。
唐九一听便知他的意图,一声不吭地走到案板边,垫脚摘下挂在墙壁的一头粗一头细的木头。
“我来吧。”怕主人累着,唐九主动接了这个大活。
“师傅,是不是要把米捣成泥状?”
“嗯,捣成泥,之后还要再加水和淀粉才行。”
“那我们也别闲着了,一起捣吧,这样能快一点。”远丰提议道。
“好!”
恰巧还有两根多余的捣锤,远丰个子最高,成功抢到手一个。
他那些捣锤兴致勃勃地挨着唐九捣起米来……
人多力量大。
捣好的小米糊非常细腻。
这二十份米皮的量,唐锦翊往里面加了五大勺淀粉,又加了比盆中物料高出一横指的清水。
之后,又是不停地搅拌。
搅拌好的米面糊不稀不稠,舀一勺倒下,刚好连成一条线。这时,就可以上锅了。
平底锅最好。
灶上减成小火,用勺子沿着锅边缘快速打一圈米糊,端起平底锅四面一转,米糊便铺满锅底,在里面摊成一张极完美的圆。
只需数上十个数,米皮即可凝固成型膨胀起来,这时再把锅置于冷水之中,待凉透后,那张米皮便翘起边缘,一揭即下。
揭下来的米皮均匀、完整又有弹性,金灿灿的非常好看。
唐锦翊把米皮抹上一层薄油,然后卷成一卷,从边缘开始,把它切成小指宽的条段,抖散,置于盘中备用。
“我们要做的是三色拌米皮,如今才做了一种颜色,还得再做两种。”
唐锦翊把黄瓜切成细丝,边切边说,“蔬菜是天然的染料,做红色的,可在米面糊中滴上几滴紫苋菜汁,想做绿色则可在其中滴上些黄瓜皮汁……颜色不受限制,喜欢什么做什么即可。”
因为厨房中还有几颗苋菜,他便又做了红色和绿色的米皮。
这样一来,红、黄、绿三色,便备齐了…
--------------------
第六十三章
为了节省时间,剩下的米皮都由唐锦翊自己来做,学徒只好明日再练。
三色米皮各捡一点放入碗中,再加上配菜,翻底搅拌均匀。喜食辣的可酌量加入辣椒油,吃不了辣的即便是这样吃也是极好。
学徒们各自托着自己的米皮,馋得两眼直放光,他们急切盼望着师傅赶紧吃上一口,只有师傅先动了筷,他们才好下口。
“先别急,还差一样东西没做。”
唐锦翊感觉自己身上都快被看出窟窿了,不自在地抖了抖。
可是吃凉皮怎么能少得了面筋?
没有面筋的凉皮跟没了魂儿差不多。
唐锦翊又挖了两勺面粉扣进盆里,说道:“好饭不怕晚,大家再稍等一下,咱们再加一样东西。”
三种颜色的米皮配着嫩绿的黄瓜丝,已经让满满一碗食物看起来非常丰富,还要加什么东西呢?
学徒们面面相觑。
白知秋问:“师傅不是说越简单越好么?为何也像那卖卷皮的贩子一样,一个劲儿的往里堆东西?”
唐锦翊回道:“越简单越好,说的是材料不能杂,但我现在要出放的并不是配菜配肉,而是一种面筋,也是面制品,不能说是杂。这面筋吃起来跟米皮一个味道,但多了劲道的口感和吸汁儿的特性,可以说是米皮绝配。”
“面筋......”
白知秋重复着这个名词。
作为经常做饭的厨子,“面筋”这个词语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根据传统的做法,揉面发酵、以水洗面,连洗三遍之后,盆中所剩之物即为面筋。
将面筋蒸熟,用油浸润煎成面泡,或泡腥汤或加葱花一起炒食,味道跟肉差不多,是食素者代替肉食的好东西。但做来做去,面筋总要跟一些重口味的汤汁搭配才行,否则,就只是一块很有嚼劲面块而已,并没什么美好的味道。
现下唐锦翊想要将面筋放入米皮中,可真是个独特的吃法。
白知秋看着唐锦翊揉好面,又跟唐九二人在盆中一遍遍的按压清洗。没有经过高温发酵,又有如此大的力道,想必做出来的面筋定会更加劲道。
想到这里,心中倒多少升出了些期盼。不由撩起袖子,帮忙一起洗起面来。
其他学徒见状,也都加入了洗面大军,一会儿功夫,满盆面粉就只剩下了铺满盆底的薄薄一层面筋。
大火烧旺,锅中添水,面筋铺上蒸笼。
大家的馋劲儿一过,对食物的渴望便都化为了无尽的动力。
趁着闲暇功夫,他们把师傅教的东西全都复盘一便,不熟悉的地方需要相互交流,或请教师傅,或请教同学,每个人的脸上都表露出认真的神情。
厨房终于久违的热闹起来。
看着学徒们如此用心,唐锦翊自是欣慰无比,话比之前多了很多,恨不得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全教给这群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