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华修古籍(144)
他似乎把手机的话筒拿开了,熙熙攘攘的喧嚣的北方话从听筒中钻进左佑佑的耳朵。
人间烟火,安乐太平。
如今的繁华与安宁和恐怖的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左佑佑终于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拉回这个世界。她长长地吁出一口气。
温暖重新回到她的身体,她感觉自己又活了过来。
“明天还要接待卡勒布·马修博士吧?你的英语怎么样?”
“呃……”
“给你个任务,去练一下英语。”
“好……”
“快去。”
左佑佑挂了电话,把专业术语词典翻出来看。原本只是为了转移注意力,看着看着,她眼皮打架,回到房间里,往床上一躺就进入梦乡。
梦里也不安宁,全是灰色的片段和哭泣声。
第二天,左佑佑顶着两个巨大的黑眼圈,神情憔悴地冲进浴室,翻出了粉底液,狠狠地往脸上拍。
同样满脸憔悴的简行舟说:“我不行,我昨晚整晚都在做噩梦。”
“我也。”左佑佑疯狂往脸上怼遮瑕,才勉强遮住黑眼圈,“你要粉底吗?”
简行舟后退三步:“你别乱说啊。我的意思是……”
简行舟说完以后,左佑佑震惊回头。
“你要带着狗子去华夏书林?!”
简行舟没精打采:“我的人生需要暖色。”
左佑佑忙着化妆:“随你。”
简行舟跑去讨好小狗经费,左佑佑出发去机场接卡勒布博士。
左佑佑的英语水平谈不上好,最多只能算是够用。因此,坐在网约车上,她边放英语边看英语边自言自语,妄图在短时间内(30分钟)熟练掌握一门语言。
终于,网约车司机忍无可忍:“靓女,我听不见导航了。”
左佑佑调低音量。
随着离机场越来越近,她也越来越心虚。
等见到卡勒布博士,左佑佑方才知自己虚惊一场。卡勒布博士一开口,就是一口流利的中文。
他是个身材高大、严肃的中年人,拥有一双冷静的蓝眼睛。
这双眼睛让左佑佑想到柏辛树。
研究人文学科的学者,似乎内心都带有一丝冷峻。
或许是因为他们的研究中,见多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在贴近历史的飞行中,被擦伤过太多次?
左佑佑不知道,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卡勒布博士面色严肃,话很少。她例行介绍过本市的风土人情后,卡勒布博士一句“我经常过来”,两个人之间就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或者说,是左佑佑单方面的尴尬沉默,卡勒布博士似乎天然地享受沉默。
“先带我去看看中华大典。”他突然说。
左佑佑一愣,临时嘱咐司机前往华夏书林。
原定的参观日程里没有这项,以及,他知道中华大典?
第124章 与卡勒布博士第一次争论
“我和柏忠华是朋友。我想看看他的事业。”
柏忠华是柏杰生的孙子,岱石老人的儿子。
既然如此,他怎么会站在英国人那一边?
左佑佑心里耿耿于怀。可是,理智又告诉她,卡勒布博士从账本中看到的确实是这样,左佑佑自己也看到了。确实每一笔支出都会给日本人一点分红。
她相信这背后一定有隐情,可是,这隐情是什么呢?
“柏忠华先生为您提供过万泰和号的资料?”左佑佑试探着问他。
“是的,柏忠华先生是个很好的‘田野’对象。他睿智,坦诚,而且颇有语言天赋。我从他那里了解了很多万泰和号的史实。”
田野,指的是田野调查。这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指研究者亲身参与实地调查研究。
“我记得您研究朝鲜贸易?您的学生,姜世钦博士,他东亚经济网络论著,此刻正由中华大典工作小组制作,真是巧合。”
卡勒布博士点了点头。
“柏杰生先生提供的史料,对世钦的研究很有帮助。可惜。”他叹了口气,引用了一句中国成语,“英年早逝,世事无常。”
左佑佑小心地看着卡勒布博士。他看向车窗外,对着街景出神。
左佑佑仔细斟酌着要不要把话题转到岱石老人柏大钧身上。她想知道卡勒布博士如何看待柏大钧,但她想了想,觉得此时不是谈话的好时机。
车子驶入华夏书林的大门,卡勒布博士跳下车,伸手去抚摸华夏书林沧桑的细长牌子。
左佑佑发微信给简行舟,告诉他准备接待,然后带着卡勒布博士走进华夏书林颇有些古旧的小院。
“这栋小楼。”左佑佑指着小仓库,“抗日战争之前用作大学的教师宿舍。”
“中日战争。”
左佑佑看了卡勒布博士一眼,思索一下,还是说:“卡勒布博士,我建议称呼为抗日战争,更加尊重史实。”
“好吧。入乡随俗。”
这不是入乡随俗的问题,而是战争的定性。但左佑佑不打算再争论:“抗日战争之前,那个方向有一所大学,后来被摧毁在战争中。但这栋小楼保存了下来。一些学界前辈曾经在这座小楼中居住,比如收藏家柏大钧先生。您应该很熟悉。”
“历史悠久。”
卡勒布博士并没有顺着左佑佑的话提起岱石老人,他的注意力完全被这座小楼占据了。
他和管理员大爷聊天:
“您在这栋文物里工作多久了?”
“好久了哦,几十年了。”
“咱们的文物平日怎么保护的?有什么安防系统?”
怎么保护?
没有经费就没有保护,最多算是废物利用——这不拿来做仓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