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富水(252)
张书意瘦削的脸庞淡然一笑:“条件则是我不会阻你推新法,我帮你。但我不能对不起我的宗亲,更不能对不起圣上。砚卿,在官场咱们能睁眼闭眼过去就好好过去,谁没有明日呢?我的儿子也会长大的。”
郑郁握着那封信颔首,浅笑:“和其光,同其尘。”
张书意轻摇头:“你不像袁维之教出来的学生,像刘仲山教的。”
当夜郑郁便写好奏折加盖军令,让马远运三千石粮来,又连夜拟好此次新法的所有不足,让齐鸣快马加鞭迅速送到刘千甫和袁纮手里。
他算着日子,袁纮出任陇右节度使的程假是六十日,手上这封折子送到长安,那时的袁纮或许还没走。
翌日,郑郁正从外面巡视灾情回来,就有长安来的侍从捎来信,说是严子善来的信。
郑郁忙接下,回到在越州的官舍后净了手才缓缓展开。里面夹着两张纸,第一张是严子善对他说的话,大多是关心他在江南的情况又说了许多长安官场上的事。
郑郁怕心绪被乱,看完严子善的信后便立即提笔写了回去,说及自己一切都好,还托他多照顾袁亭宜。而第二张信纸上只有寥寥数字,灵动飘美的小楷跃于纸上,上面若有若无的紫藤香诉说着来信人的思念。
信言:
【愿为南飞雁,弛光见我君】[1]
郑郁满脸羞红,双手拿着信倒在榻上对着光影看了许久,笑意不知觉的从嘴角漫上。分开的日子里,他何尝不想似那飞鸟想回至恋人身旁。
郑郁想着前几日中秋夜写给林怀治的信颇为官面,随即又提笔回了一首杂诗。
越州的军事是郑郁命钱伍领判官一职带兵出战,张书意也未到不顾大局的地步,他见郑郁来了,便迅速命越州本土的义胜军、静海军加上之前郑郁调的长洲军,兵马分三路包抄围剿叛贼。
越州都督府内,军情严峻。
“叛军首领名唤徐深,他目前已率部逃至诸暨。”张书意道,“咱们还要继续深入吗?他手里的不是普通百姓,是越州招募上来的义胜军、静海军以及灾民组成的叛军。先前还一路从睦州杀过来,抢了粮仓,不是普通人。”
郑郁对着沙盘图皱眉沉思,手点在诸暨县上,答道:“三万人马已把他包了,他还想跑哪儿去?他敢造圣上的反,也该想到今日的结果。张公,我与你是承天子令平叛,他帐下的那些人也是吃过皇粮的。传军令,活捉徐深,余者若缴械投降,朝廷既往不咎,抗者就地斩杀。”
张书意沉吟道:“他要的是谈判,是朝廷对新法的坚决态度。徐深曾是军中人,做事颇为走险,我们要是逼急了这厮屠城,那罪过就大了。”
郑郁音色平缓的朝张书意解释:“我们也总得给他们一个选择才是,朝廷对新法的最新文书清晨时分已到我手里,圣上对这次的税法全位支持,可若是此刻我们拿新税跟他们谈,只怕还会往上加。若想不动一兵一卒的平,就得多给几个选择,先围着他们。”
目前主管军政大事的是郑郁,张书意既选择他做这件事,便也闭口不言,也就处理着赈灾事务。
事情确如郑郁想的那样,徐深带兵起义只是想要一个出路。他并非想跟朝廷作对,世家王公兼并土地,百姓背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想豁出去替江南及全天下的百姓讨一个公道,于是才有了趁着大水淹田联合军中兵士及乡绅叛乱。
朝廷的正规军队奉天子诏令平他们,被逼入诸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除非能越了海去往琉球,又能去往何处?唯一的结局就是等着投降,而郑郁想的就是从徐深身上撕开口子,让江南百姓都知道这次朝廷对于此次新法决心。
诸暨被围第三日,徐深那边递了消息,请求与朝廷谈判,郑郁带着圣旨与新税制度与张书意一起三千人马赶往诸暨。
到诸暨这天天光晴好,长空万里,金光披身。清月江的浅水岸边,长洲军、义胜军、静海军归结起来的人马乌压压扎了一片营地,而在数十里的江对岸则是徐深的叛军。
郑郁翻身下马,踩在布满卵石的岸边,看着对岸的营帐,问钱伍:“他们到底多少人?”
“说是二十万,但目前交手的战况来看,恐不足十四万。”钱伍答道,“还不说都是四散零星的一些老弱病残,不过是何才文夸大了而已。他们也算不上叛军,只是抢了粮仓,杀了几位贪官而已。”
“为了活命才不得已而为之。”郑郁颔首叹口气,“这是最后一步了,拔了这颗钉子,接下来的新税会好过许多。”
“二公子,苏杭没事吧?”钱伍处事比齐鸣稳重,他跟着郑郁也不免担心这次的事情是否能做好。
要是做不好,郑郁断了胳膊少了腿,郑厚礼第一个就抽他。
郑郁捡起岸边的鹅卵石打了个水漂,笑道:“好歹是圣上亲下的旨,那群人里还有师傅一派的人盯着,不会出什么大事。”
鹅卵石连漂三下随后沉入江中,徐深的使者在用完午膳后到了营帐。
那使者身着麻衣半臂,木屐叩叩作响,肤色黝黑,神情朴实带着些木讷,他见到营帐中的诸人及带刀兵士只做无物,朝郑郁道:“阁下可就是现任浙东观察使?”
郑郁点头:“是,坐吧。朝廷颁布的圣旨也誊给你们看过,只要缴械,朝廷一概不究。”
“我不坐了,我们知道圣上的好,可官员对我们不好。“使者摇头,随即又问:“那徐深呢?真的不能饶他一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