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借贾修真(489)
贾政这日在衙门做事,几个同僚连着隔壁他署中人都过来相贺,正摸不着头脑,有人递了一本宫里新刻的书来,正是《救荒本草》中的首部。扉页上编录人员中,连城书院贾兰赫然在列,其排序还颇为靠前。贾政一见大喜,转念又想到贾兰如今不过十来岁年纪,竟忝列于此,倒让人多生猜疑了。心里起伏不定,同众人胡乱应酬了,忙忙地赶回去问询。
恰好这几日贾兰在家,听说贾政寻他就往前头书房里去了。贾政便问起编书入名的事来,贾兰一晃脑袋:“哎?我都同先生说了别把我写上去,怎么还写上去了?”
贾政更皱了眉头:“是谁撺掇了特意要卖这样人情给你的?”
贾兰又晃脑袋:“不是,不是,祖父听我说来。我先也不晓得是编书的事,原是当日我们书院要往各处深山里开地种东西。因所选之地多高山极寒处,身子弱些的根本受不了。寻些壮实的农人去做倒容易,只是这作物又与旁的不同,好些东西需得当面记录才好。这不,我这身子骨好的就当仁不让了。
谁知我去了几处后,大师伯告诉先生说王爷觉着我记得极清楚,索性剩余几处要紧地方也带了我去。到了前几个月才知道原是要编纂成书的。先生寻我,说王爷并众先生师伯们论功,言及要把我也写上去。我说‘我就是个小孩儿,写在那样要紧书上,不是让人笑话吗?’故此不肯,先生当面也没说应不应。哪知原来还是写上去了,真是麻烦。”
贾政听了知道不是虚言,只是另生了一重疑惑:“这样要紧事,怎么从未听你提及?”
贾兰道:“我说了啊。我不是回回都同祖父说我们又去山里住了些日子,又看人种地种菜去了?”
贾政抚额,抬眼见贾兰立在当地正眨巴着眼睛看着自己呢,无奈笑道:“好了,好了,兰儿是说过,原是祖父未曾听清的缘故。既是真有其事的,写上名儿也无妨。我还当是里头有人故意如此,那就有捧杀之意了,不得不防。”
贾兰一甩闹到:“这个祖父放心,要正论起来,好些地界没我都根本开不出地来呢。他们哪里寻得着路。”
贾政只当他小儿得意,也不放在心上。既得了准话,当下也放下心思。一头吩咐人备了几色谢礼送去书院,自己又携了那书往里头见贾母报喜去了。贾母得知自然没有不高兴的,又连连让鸳鸯开箱子寻东西出来赏贾兰和李纨。倒让常嬷嬷几个笑:“太太一个劲儿要宝二爷上进的,偏宝二爷就不爱听这话;我们奶奶倒不爱管我们哥儿,哪想到哥儿就争气成这样。可见这世上实在是难有准事啊。”
第226章 秋落
待到八月二十这日,贾政拜了宗祠,又别过贾母,由宝玉等人送至京外长亭,就此赴任去了。
王夫人听人回禀周全,才算松了口气,转眼又不免要担心一路车马劳顿往后公务繁重的事来。旁人只看着世家风光,哪里知道这骨肉分离的难处呢。心里一时不宁,正想往后头小佛堂里去,凤姐寻来了。
原是为了账上银子的事,她道:“八月节各处算账,这几个月又多出几样花销来,虽不大,却没这个数的。再一个老爷喜讯,老太太做主,这节下各人的例钱也加了两成。几项下来,这账面留存银钱的数目就有些不够了。”
王夫人揉揉额头道:“旁的进项呢?”
凤姐道:“也有几处铺子商家送了干股进来的,求到太太跟前的不论,求到老爷跟前的应的还不足一半,总是嫌生意买卖不正的意思,连那些收下的也都是有人情在推脱不得才收的。这回老爷点了外放,倒又来了几波人,只没眼前能见着银子的。”
王夫人沉吟不语,半晌,才道:“先前老爷起身前特嘱咐我,说他们外头尚有些余银,若里头果然调剂不开了,便让我同琏儿说去。既如此,你晚边让琏儿过来一趟吧。”
凤姐暗暗挑了眉:“这倒未听得二爷提起过。”
王夫人叹气:“你也不用疑他,这事我都不晓得,他如何能知道?多半是老爷同大老爷连着珍哥儿的主意。大约是历年积下来,以备不时之需的。如今一时急用可暂挪些过来,待来日宽松了还是还回去的好。”
凤姐答应着,又说起一事:“方才有甄家的信来,大约是问南边投买作坊的事,老爷正在路上,倒不好做主了,还得先问过太太的意思。”
王夫人点头:“这事我也知道,正要去问老太太的意思。”
凤姐不语,王夫人又道:“照理来说,老太太正该高享安乐的年岁,只恨我们不济,好些事看不懂里头的弯弯绕来,总得问到她老人家跟前去。”
凤姐想了想道:“这事儿我倒听说了些。原是前些年江南一带也建了许多借用水力的工场,因着他们使的机械厉害,把原先几家纺纱织布的逼得走投无路。连着甄家同柳家都深受其害。他们原想着借了因之失业的游民之怨,好迫使这些围水工场关停,哪想到那头早有准备,这边辞了工,那边就招进去。丁点民怨未见。实在把他们恨苦了。哪想到天作美,近两年几处都遭水灾,那水力就借不上了,这边的意思,恰好借这个时候把原先的作坊再办起来,把那各处商口再抢回来。所以来问我们的意思。”
王夫人倒不顾别的了,只问:“柳家?哪个柳家?那头出布的大户,只听过燕赵韩魏的,没听过有个姓柳的。”
凤姐道:“哪里是出布的商户了!就是宫里令贵嫔的娘家,如今借了势在南边也很有两分底气了。他家也不弄那个,只同甄家一样各处收些干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