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基建,她带跑了全文炮灰(46)
裴滉作为看客,从头到尾都只是面色平淡,只此时,才意味深长地看了曹善执一眼。
第三十五章
瓦窑镇在武襄县县城西南方向, 再算上大湾村,三点三条边,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
郑村长原本是打算先去县衙拿地契, 再去瓦窑镇找建房师傅, 可转头又想,这万一要是今日当差的官吏不上早衙, 去早了不就白等了嘛。
于是又跟赵时悦他们一起商定,说是等吃好了早饭,先出发去瓦窑镇, 然后再去县城。
赵时悦他们早饭吃的是蒸麦饼(其实就是蒸馒头,只是做得稍微扁一些), 和葵菜汤。
张宏宾昨夜提前揉了拳头大小的面团埋在了面粉里,早上发面时就用它作的引子,可惜效果不太理想。
大人和大孩子们都还好, 吃过苦,倒也一点儿不嫌弃。
赵寄奴这小崽子却是个小鱼儿记性,还没过上两天好日子呢,就全然忘记了之前饿肚子的时候。
小半个麦饼都没啃完, 就跑去房间里, 将赵时悦收在背篓里的点心给翻了出来,光吃那芝麻饼和绿豆糕去了。
张宏宾颇受打击,无奈感叹道:“这面还是不够老,得再养几日才成。”
之前便说过赵时悦上辈子是华国西南地区巴蜀人, 会煮面片汤, 却不会蒸包子、馒头。
她曾经用超市里买的酵母粉尝试过一次, 蒸出来的面疙瘩死硬不说,还发酸, 最后实在吃不下去,全拿来喂猪了!
如此一对比,张叔不愧是古代大厨!要啥没啥的条件下,蒸出来的麦饼至少还微微带着几分绵软,咬得动,嚼着也很香!
吃完早饭,赵时悦将驴车套上,准备和张宏宾一起,顺道接了郑村长,再一起去瓦窑镇。
大约是长姐比较担得起事儿,更给人安全感的缘故,赵寄奴如今特别喜欢黏在赵时悦后头。
今日要忙正事,不打算带他一起,还以为小娃娃会哭闹呢,结果人家压根儿就没给赵时悦半个眼神,背着个小竹筐凑到张行嘉旁边,也不知又要干什么去?
赵时悦有些不是滋味地揪着小孩的耳朵,警告道:“你这是又要怂恿你张二哥去哪儿调皮呢?我可警告你啊赵寄奴,没事儿不准一个人去河边玩儿,也不准一个人往山里跑!”
“咘咘咘,不,山山,不,一个。”赵寄奴着急解释道。
赵时悦听得头疼,四岁多的孩子了,说话还颠三倒四的,就只会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往外蹦!
这要是丢在另外一个世界,幼儿园怕是都不会收他!
张行嘉和赵妮妮想要帮着解释,却被赵时悦抬手阻止了。
她蹲在赵寄奴面前,认真道:“寄奴,你今日要是说不清楚,就哪儿都不许去,只能跟着阿姐去瓦窑镇搬砖!”
赵寄奴闻言更急了。
赵时悦双手搭在他的肩膀,一边轻拍着安抚情绪,一边慢慢引导道:“你先告诉阿姐,你是一个人去吗?如果不是,那是跟谁一起去?回答好了,我就不带你去瓦窑镇。”
“不不,一个,不……”
赵寄奴又开始继续往外蹦字儿,好像压根儿就不懂啥叫句子。
张家人和赵妮妮都围在旁边,那忐忑又期待的模样,竟比赵寄奴还着急。
张行嘉实在按捺不住,帮着作弊道:“寄奴,你就这样说,说‘我和……’”
张行嘉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赵妮妮,继续道:“我和谁,和谁,一起……”
“我,和,哥,姐,一起。”赵寄奴也不笨,虽然还是慢吞吞地单个往外蹦字儿,但连起来好歹也是一句话了。
赵时悦又继续问道:“你们要一起去干什么?”
赵寄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眼珠子直往张行嘉方向瞥。
张行嘉继续提示道:“我们要一起去山上捡榛子,郑大郎(郑柏的长子,只比张行嘉大一岁)他们也要去,郑叔今日要去山里砍柴,可以顺便带我们一起去。”
张行嘉说是提醒,其实也是在跟赵时悦解释。
可惜赵寄奴这短频收音机,完全接收不到他的长信号,只十分简短道:“捡榛子!”
行吧,虽然少了主语,但好歹不是单个蹦字了,比起之前只知道“咿啊呀哦”,更是有大进步了。
就连月娘和张大娘也在一旁帮着搭腔。
张大娘夸赞道:“寄奴真是一天一个样,如今已经很不错了。”
月娘宽慰道:“就是,只要会说就好,慢慢来不着急,悦悦,你放心好了,我会跟着他们一起的,我顺便也想去山里看看,看看有没有野葱头什么的可以挖。”
赵时悦点头道谢,却还是叮嘱赵妮妮,让她带着弟弟小心一些,那榛子捡不捡都无所谓,两人可千万别受伤了,又让赵妮妮带上一些点心,饿了就吃,吃完了她再买就是。
张家人在一旁瞧得啧啧称奇,暗道:李青禾当初还真是认准了人,即便不是亲的,也跟亲的没两样。
至于赵时悦有没有将赵妮妮和赵寄奴当作亲姐弟?虽然还不到那份儿上,但总归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和责任在的。
多了这么一个小插曲,赵时悦驾着驴车到郑家的时候,村长已经等在门口了。
原本还以为是赵时悦他们耽搁了时间,却没想到郑村长也同样在叮嘱大儿子,让他看好几个孩子,别摔着碰着哪儿了,实在不行,就不要带小的那几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