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177)+番外
他虽寒窗苦读数载,也曾怀报国之志,但在见识过官场倾轧后,深深认识到自己就在这个芝麻大的位置上致仕,未尝不是一种福气。
近来唯一的烦恼,就是年前府城新派下来的鲁训导。
说不好听点,那就是个关系户。
县学之中,教谕掌教学,训导掌政财。
鲁训导来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几个亲戚安排进了县学饭堂。
从此之后,本就味道不怎么样的县学饭堂,变得更加难吃。
眼看再过几个月,今年的乡试就要开考,因家境原因,只能吃饭堂的县学生员们却还个个连肚子都吃不饱。
终于有人忍不下去,告到了莫正眼前。
莫正此前不用每天守在县学,就算是在,也有家人送饭,因此从未去过饭堂。
得了消息后,他才去饭堂看了一眼……
确实看起来殊难入口。
将此事告知鲁训导,鲁训导却只会哭穷,说什么拨下来的银子太少,不这样做哪里够用。
莫正本来不愿和鲁训导对上,县学上下都知道莫教谕是个老好人,最擅长的就是“和稀泥”。
但饭堂这事,鲁训导实在做得太过。
那些食材简陋如此,想也知道多出来的银子都进了谁的口袋。
生员们吃不好,哪里还能专心钻研学问,考出好成绩?
届时乡试的结果不好看,打的是他们整个齐南县的脸。
莫正开始调查此事后,便得知县学内的夫子常来附近的“秦记食肆”用午食。
一些有小厮使唤的学子,还会让小厮买了送进学堂。
他正为县学午食心烦,因而特地没让家里人送饭,溜达过来,想要看看。
尝过几口,莫正意识到为何这里明明和县学还有一段距离,却能引得夫子们牺牲午间休息的时间,过来用饭了。
说句粗鄙之语,那县学饭堂的餐食拿到秦记,怕是人家后院的狗都不吃。
再说丰弘阳和项夫子。
他们原本对着莫正食不下咽,如坐针毡。
但渐渐发现莫正一门心思吃饭,压根没有搭理他们俩的意思后,他们当然也不舍得浪费,也迅速埋头吃起来。
由于秦记的菜味道实在太好,吃着吃着,就沉浸其中,顾不上忐忑了。
一顿饭吃罢,伙计又送上漱口的清茶。
莫正已经在想,不如以后他也不必让家人送饭,转而来秦记吃算了?
思及此处,他忽然灵光一闪。
只是有些话在外不宜说。
“若吃好了,咱们就一起回去罢。”
莫正叫来小二结账,他本想连丰、项两人的钱一块付了,哪知小伙计却说,他们已经交了饭票。
问明饭票是何物后,莫正笑着点点头,却没说要买的事。
三人回到县学,一路上莫正没有提和秦记有关的话,只是县学内分别时叮嘱二人,“下午结束授课,你们结伴来教谕室一趟。”
两人赶紧弯腰应是,同时心里一阵打鼓。
回到和另外一名夫子共用的夫子室,丰弘阳一进去就看见座位上的钱夫子在啃馒头。
钱夫子成亲早,家里孩子生得多,还要给乡下的爹娘送银钱,因此手头紧巴巴,没有闲钱可以时常外出用饭,只能忍耐饭堂。
见了他俩,钱夫子苦着脸抱怨道:“你们离我远些,身上的饭菜味儿害我更饿了。”
两人不禁奇怪。
钱夫子虽说也觉得饭堂难吃,可也每天会在那里混个饱,不至于过了饭点还说饿。
细问之下,钱夫子摇摇头,“你们看来还不知道,今天饭堂那两个庖厨齐齐告病,只有两个杂役来了,他们推说自己不会做饭,只会蒸馒头。”
项夫子瞪大眼。
“所以今天饭堂的午食,只有馒头?”
钱夫子哀怨地点点头。
余下两人对视一眼,县学内的人,都听闻了之前学子去找教谕告状的事。
鲁训导今日搞这一出,无非是在给学子们来下马威。
毕竟只能吃饭堂的学子也好、夫子也罢,都是没什么钱财背景的“软柿子”。
“为今之计,只盼着教谕大人能想出点办法。”
钱夫子听罢摇摇头,显然并不怎么相信。
“鲁大人就是拿准了饭堂不可一日无饭,现在纵然莫大人一声令下,把那两个庖厨赶走,鲁大人怕是也有办法,让新的庖厨进不来,最后依旧只能用他的人。”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莫正的耳朵里。
不得不说,姓鲁的算盘珠子都要崩到他脸上了。
别人都能设想到的可能,他这个官场老油条当然也能想得到。
是以县学散学后,丰弘阳和项夫子忐忑地同莫正行过礼后,就听上座的教谕大人问道:“你们可与秦记食肆的掌柜相熟?掌柜是哪里人士,庖厨又是自何处雇佣?”
项夫子看向丰弘阳。
丰弘阳定了定神,答道:“回大人的话,在下因食肆开张之初就曾光顾,所以对秦记尚有些了解。秦记的庖厨即是秦掌柜本人,他乃齐南县本地人士,开食肆前在六宝街、板桥街夜市都摆过食摊,口碑甚佳。开食肆后,又雇佣了两个帮厨。前不久,秦掌柜还曾往城中宋府,替宋老爷操持寿宴。”
莫正听到这里,很是意外。
原来之前在城内传得沸沸扬扬的宋府寿宴,出自秦记掌柜之手?
能得宋府青睐,除了手艺之外,应当也无甚可疑之处。
他忖度片刻后道:“丰夫子,现下本官有一件事,要交给你去办。”
……
丰弘阳从教谕室出来时,秦记食肆后厨的蜜汁糯米藕刚刚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