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妇撞了头,爬起来后良心发现了(196)+番外
苏如意一边说着一边去看师父挖回来的药草,熟悉了也就没有那么讲究,直接把那些根须完整的,自己空间里面没有两根或是根本没有的扒拉出来。
胡郎中:“你这又要做什么?”
“师父,这几根送给我行不?”
胡郎中胡子抖动:“你可是真会挑!”
师母道:“给就给了,如意你要就拿去吧,明天我于你嫂子要上山,给他挖几根回来就是。”
胡郎中嘀咕:“你们以为想挖就能挖到啊?算了,你要拿去吧。”
苏如意的功课做得还是踏实的,胡郎中在一番考核之后,心放回了肚子去,真怕隔了几日这苏如意就一问三不知了。
考核完苏如意,胡郎中瞪了一眼自己孙子,胡匀缩缩脖子,乖乖过来等着一起学习。
学习了一页《脉息杂志》上面的内容,胡郎中把书合了起来,道:“今日再给你交个任务,你回去之后把这本书通读一遍,那些不认识的自己你全部抄写下来,我下次就教你不认得的那些。”
他发现了,不能跟着这本书上去教,越教他越记不清那些字是自己教过的,哪些是没有教过的。怪耽误事情的。
苏如意答应下来。
今日开始学习新的内容,开始要望闻问切了。
胡郎中又在心里感叹,自己当时真是被那十两银子迷了心 窍,还当真想着只教苏如意如何扎针呢,自己真正教起来,才发现一个扎针牵连的真是太多了,哪可能不管病人生的什么病,就直接往人身上扎呢?
这是一整套的学问,拆不开的。
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是一套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脉象等方面,以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环境等问题,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望”即看的意思,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球等,判断患者身体状况。
“闻”,不同的气味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病情,如果患者身上有异味,可能是患有某些疾病。
“问”,通过询问进一步了解病情。
最后,中医会通过切脉来诊断病情。切脉是中医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包括脉的快慢、强弱、深浅等方面,不同的脉象反映出不同的病情。
“望闻问切”四个字包含的内容可太多了,够学一辈子的。
晚上光线不好,“望”先放一旁,又没有具体的病患,所以“闻”和“问”也可先放着。
单刀直入,从“切”开始入手。
胡家的小孙子就成了今日学习的工具人,坐在桌边露着手腕,听着爷爷说着高深莫测的东西,被自己大哥和苏婶婶捏来捏去。
浅浅学习了一下把脉的手法,胡郎中让她自己回去找家里人多试一试,多找找感觉。
胡家小孙子听到爷爷给苏婶婶交代了功课,一下子从凳子上跳下去:”那是可以吃饭了么?我去端米饭出来了呀!”
小家伙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了,前头就拿手指头偷偷扣了米饭粒放进嘴里,又香又甜的!
苏如意在胡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干蘑菇炖羊肉,羊肉还是上次自家给送的,他们没舍得一次吃完,今天苏如意在才一次性都煮完了。
得知胡郎中的儿子如今是童生,考了好几年的秀才都没有考上,现在念书越念越觉得不对劲,便想着去城中住半年,多结识读书人,也许对自己的突破有帮助。
“多亏了你的十两银子。”
胡师母感激。
第173章 不知有啥特别
晚上苏如意又进空间学习,点了一根香。
空间里基本没有风,那烟就直直得往上冒,特别安静的感觉,香味是普通的檀香。
一炷香的时间看书,顺手把自己拿不准的字写在纸上。
一炷香的时间练习针法。
一炷香的时间抱着稻草人将每一条经络梳理了一遍。
但第二天还是起晚了,家里照样没人叫她。
张氏现在对苏如意睡懒觉没有一点意见,就是觉得把她累着了,能睡就睡吧。
苏如意又着急忙慌出来,就看到院子里两个男人在搅拌泥巴。
院子里面挖了个坑,坑里加水加泥巴,把麦秆丢进去糊得都是泥。
然后把这泥巴糊糊的麦秆弄屋顶上去糊在屋顶上,麦秆上面再一片一片铺上瓦片。
两个在屋顶上负责铺,一个在梯子上负责上下递运,两个就地上搬运麦杆和瓦片。
苏如意一出来,家中干活的五个外男有些不好意思。
其中一个点头打了声招呼:“苏娘子。”
其他几个也跟着打声招呼。
他们几个挣钱是愿意的,但挣的是一个女人的钱,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好意思。
苏如意本来要叫嚷一声怎么又不喊她起床,赶紧把话咽了回去,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吃了早饭便匆忙出门。
半道就从空间里推出一整车的蔬菜,直直就送到了王家。
王夫人十分爽快地拿出了九两银子,连连称赞苏如意昨日送来的蔬菜非常好吃,连很是挑剔的老爷子以及从京城赶来的亲眷也都十分欣喜。
大家都欣喜,王夫人自然比他们还要高兴。
既然如此,就给个吉利数字。
九,就是一个极好的数字。
苏如意没有废话,接了银子就匆忙赶回来找胡郎中继续学习。
当晚苏如意没有在空间熬夜,早早就睡了。
第二日终于天不亮就起了。和家里人收拾,准备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