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男主的锦鲤妻(287)
之所以赶在这个时候,也是因为再过两月要开始春耕,村里的人也没功夫给他们上山找山货采草药啊。
他做事一贯如此,非常的有魄力,前个儿才写了信托人送回去。
这边因为准备着义诊,黎二郎看县衙一下子就从几个药铺购买了许多的药材,马上就决定明天出发回老家。
初六,黎二郎起了一个大早,准备出门。
于是黎老头石氏赶紧的准备了一些家里过年剩下的东西,想让黎二郎带回去;
黎大嫂则是一大早的起来给他做了馒头包子路上当干粮,还煎了几个肉饼。
“老二啊,回去之后去看看你的老舅,帮娘解释一番。等下次娘回去了,再去他们家看看。”
石氏娘家还有一个哥哥在,因为各种原因,两家关系并不算好。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两家来往的少。
也不知道咋回事,这出门了,居然还有点想他们?
“这天气大概能放两三天,路上加热了就能吃。不过到了宿头住店的话,还是要吃些热食才好。”
“二哥,我给你准备了一些常用药,你们在路上要小心一些。”
黎二郎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回去,带着二毛,而大毛则是留在食铺里继续当账房。
家里人的叮嘱,黎二郎和二毛都认真地听了,然后就挥手和家人道别了。
而今天方青青也起得很早,要去城外给人看病。
她是和黎修平还有大毛三毛四毛一起过去的,就连黎小妹都带着打下手。
留妞妞在家里陪着奶奶和娘,家里也有许多事要做的。
方青青还以为他们来的够早,结果发现到的时候,已经有许多人在医棚外排队等着看诊了。
不过排队的这些人中,妇人并不多,常见的女性也就老人和小孩。
年轻的妇人还有小娘子,几乎是没有。
哪怕早在一开始,方青青就已经预料到这话情况。
此刻,看到真实的现状还是忍不住心痛。
在这样的时代,难不成大部分的女人生病了都不会去看大夫,就只能空熬着等病好。
或者,等,死?
想到这里,方青青打了一个寒颤,愈发坚定了学医的信念。
她不仅仅是要自己学、学得好,还争取将所学到的医术尽可能多的传播出去。
黎修平到了地方之后,首先是去和县衙的人汇合,他这次打算出的是公差。
因为实际情况,于是干脆联合保安堂的人一起,说服了知县大人。
于是就特意派人在排队的百姓中去宣传游说,等到又过了一刻钟,方青青就看到在她的医棚前面排队的大部分都是妇人了。
只是原本排了老长的队伍,结果那些女人看到医棚中坐着的居然是一个小娘子,个个瞪大了眼睛。
“这,这是咋回事?”
“大夫呢,这里咋没有大夫?”
“不是说这个医棚看病的是女大夫?”
第254章 胸中有丘壑
于是方青青就走出医棚,向大家解释,她就是此刻义诊的女大夫。
相信的人不多,大家不仅是怀疑她的性别,也怀疑她的年龄。
总觉得这么一个小娘子在这里给她们看诊,不太对头?
但是吧,其他医棚前面都已经排满了人,显然这边的人如果重新过去排队。
人太多了,今天一天还不一定能看得上大夫。
这就是现实,哪怕是在最为富庶的京城,也经常会有许多人看不起病。
所以每年对许多普通百姓而言就是福星,有些京城周遭的得了重病的,哪怕是走个或者是家人背着走个两天两夜甚至是三天才能到京城也不在乎。
那里的大夫,如何能够比得上京城这边的?
最初几家药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一些私人的目的联合举办义诊,但是他们也知道,这样的活动如果朝廷能够参与更好。
也可以让他们的药铺,与朝中贵人拉上关系。
虽然人在生病或者其他的时候都需要看大夫,实际上大夫却只是属于匠人,甚至排在“士农工商”商人的低位之下。
由此可见,医馆药铺想要做大难度有多高,这也是最初的时候搞义诊的由来。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是官家出面只是挂个由头,买药也是比较便宜的那几种。
这其中真正珍贵的其实是人力是医者,这一点药铺愿意承担,这样的话义诊对朝廷也是十分有好处的。
特别是当今即位的时候,那可是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在京城之中的哪怕最普通的老百姓那段时间也都是脑袋挂在裤腰上。
随时随地,担心自己有殒命的可能。
皇帝陛下即位之后一直都是励精图治希望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更是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为百姓所爱戴的明君。
而义诊就是一项很好的举措,等于原本药铺只是想要为他们筹谋的事情刚好与朝中风向一致,就变成了官家出面。
当然了,这其中的交易内幕外人就不必要知道,总之对贫苦百姓而言是一项好举措。
本来年前天寒大雪就有许多人没能熬过去,或者,好不容易撑过来了或多或少的身上都有一些病痛。
这好容易得到了义诊的机会,顾不得才过完年,许多人都开始行动起来。
所以即便看见医棚里端坐的是一个小娘子,许多人不满,却还是一咬牙继续排在了队伍中。
也许,小娘子只是代替她的父兄在这里坐班,等一会儿真正的大夫就过来了?
然后她们就拿着户书上前找大夫看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