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穿越之汉武娇主(327)
原本就因为陛下让齐王刘闳留在长安督造监修同母姐姐夷安公主的新婚宅邸的异常举动而议论纷纷的长安百姓们顿时生出无数遐想,结合陛下为了完成泰山封禅仪式甚至没能出席太子的冠礼直到李夫人生下五皇子后才宣布结束巡游返回长安的事实——
“太子之位怕是已经摇摇欲坠。”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别忘了太子的舅舅是大司马大将军、表哥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大汉的千军万马归他们统领指挥!只要他们站在太子这边,就算全天下都不喜欢太子,太子也能稳稳登基!”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你看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这几年有任何支持太子的举动吗?”
“他们的身份摆在那里,不管做什么都是支持太子。”
“你这是痴人妄想!他们心中只有陛下没有太子!陛下才是他们唯一的忠诚对象!”
……
街巷间,类似的争论络绎不绝。
长安的百姓们隐约嗅到了风雨欲来的味道,但身为平民,他们最渴望的永远是平安而非混乱,所以,太子的事情自有身居庙堂的权贵们争来斗去,百姓唯一的希望是与太子有关的风波不要危及他们的生命。
当然,一系列风波完全不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就更好了。
同一时间,新的人才选拔机制也开始推行。
经过反复斟酌考量,新的选拔机制的第一年只在关中、河东、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的诸国郡县实行,当地所有符合条件的识字且三代内没有犯下大罪的人无论男女均可以报名参加。
考试分为三次,分别是七月底的县试、九月中的郡(国)试,以及来年四月在京城举行的包括殿试在内的两轮考试。
得知陛下的新规对报名者的要求如此宽松,以上地区的识字之人纷纷行动起来,并且,由于规定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有能力让女子读书的富豪家族果断为家族女眷报名,以此增加自家儿女通过考试得到官职的可能性。
一时间,中原地区的富户——包括被皇帝强制迁徙到皇陵附近居住的豪强家族,人人关心新规,见面第一件事便是讨论自家是否能通过新规得到朝廷官职,原本沸沸扬扬的关于太子之位可能出现变动的讨论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令月这时也更加忙碌了。
虽然即将进行的人才选拔考试只是前世的大唐科举制的雏形,但这个时代门阀与豪强还没有崛起、百家学说虽然地位不如儒家但还不至于存在感完全被儒学抹杀,新的选拔机制如果推行得当,必然为历史开创全新的局面。
所以,第一次考试的考题内容以及优秀考卷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汉帝国尊崇的儒家学说固然要有所体现,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等学说也应当有不低的占比,确保选出的人才忠于君主的同时又同时具备因地制宜施行法规的能力,为这个世界的科举制垒下良好基础。
这是个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想到这份辛苦可能换来千秋万代的收获,李令月顿时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刘彻这边——
最初,他为了抵消黄老学说对国家施政方针的影响才扶持、推广儒学,如今,他日益感受到儒学对皇权的反作用,一边为了教化百姓而继续扶持儒学,一边想办法让皇权不被儒学束缚与限制。
因此,女儿刘姣提出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后,他立刻做出决定:新机制选拔出的官员不能带有浓重的儒家烙印,必须和如今逐渐被儒学思想把控的察举制人才有所区别。
只是如此一来,丞相石庆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奉命为皇帝提出的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设计考卷的他,因为征集题目时主要咨询的对象是太学大儒,以至于交上去供皇帝选择的考题几乎全是儒学内容,惹来刘彻勃然大怒。
之后几番删改,折腾了两三个月,石庆终于拿出一份勉强让皇帝满意的考卷。
看着一半是儒学剩下一半夹杂着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内容的考卷,石庆长叹一口气:“陛下对人才的要求果真无比严格。”
“唯有如此,才能选出符合陛下要求的人才。”
负责排版、刊印考卷的霍光理直气壮地表示:“陛下要的是能够为陛下管理天下百姓的能人,而不是靠熟读圣贤书得到举荐、身居高位却一声不吭的木头。”
“所以这就是你从不读圣贤书的理由?”
石庆不爽地回敬道。
因为不敢触皇帝逆鳞,石庆自登上丞相之位便一言不发,被外界评价为尸位素餐。但这不是他的错,至少石庆本人这样认为。
面对石庆的不悦,霍光不予回应,沉默谨慎地捧着试卷离开。
霍光走后,石庆喃喃自语:“身处丞相高位却低调无为会让陛下感到不开心,可如果我有所作为,我的诸多前任们又都是……都是……”
想到连续几任丞相被陛下逼迫自杀的事实,石庆心情更烦躁了。
同样感到烦躁的还有刘据。
自齐相卜式被父皇召见至今已有半月,老二刘闳早就结束了所谓的闭门思过,打着为同母姐姐夷安公主监造新婚府邸的名义在长安城内招摇过市,有时去窦太主留下的府邸找废后陈阿娇攀关系,有时来冠军侯府与四皇妹一家表达亲昵,有时以探望姐姐的名义入宫在夷安公主处长久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