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她不想做德妃(242)+番外
“那就好。”他闭着眼,“宜妃哭了一夜,闹得我一晚上没睡。”
他打了个哈欠,有些困意。
慢慢的,呼吸声传来。
等康熙睡着了,乌玛禄才小心翼翼的下了床,出了内室。
梁九功本想劝她留下,乌玛禄轻轻摇头,离开了。
康熙下午醒来,让人往永和宫送了些东西。
这事儿画意瞒着宜妃,不敢告诉。
翊坤宫中,除了画意,都是新换的宫人,自然也不会上赶着触她霉头。
同她交好的,都知晓宜妃现如今跟德妃有所嫌隙,自也不会在她面前提起这没趣儿的事。
未过几日,康熙带着几个妃嫔留住畅春园,也将宜妃带去散心。
换了个地方,宜妃也没那么难受了。
只是她有时候会发呆。
康熙这次将老九也带上的。
有老九陪着宜妃,她好过多了,脸上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
九月,原属准噶尔的哈密统治者额贝都拉内附清朝。
此后,康熙下令编修《理藩院则例》,以巩固对蒙古的统治。
十月,康熙北巡,将宜妃带上,让她散散心。
他原本打算把今年封的陈常在带上,奈何陈贵人如今已有孕在身,便在随行名单上勾去了。
宜妃出来后,心情好多了,见着辽阔草原,打马和康熙并肩而行。
她邀请康熙:“主子可愿和奴才比试比试。”
“可。”
两人赛马,你追我逐。
两人只是略微比试比试,并未跑远。
跑了个折返,康熙勒马笑道:“你骑术不错啊。”
宜妃道:“比不得主子。”
康熙看她明亮的眸子,叹道:“你要生个女儿就好了,她定然和你一样的性子。”
他的那几个女儿,被养得跟汉人似的,娇弱得很,没一个爽快明丽的。
宜妃笑道:“也不是不行。”
夜间,康熙幸了宜妃。
太后万寿,上奉书称祝太后遣送衣裘,上奉书言:“时方燠,河未冰,帐房不须置火,俟严寒,即欢忭而服之。”
如今又逢太后寿,康熙提前便备好了礼物,又奉书称祝,叫人快马加鞭送回去,免得误了太后寿辰。
随后太后回了信,随着信一起来的,还有遣送来的衣裘。
这会儿队伍驻扎在丽苏。
信中询问康熙,所在之地气候怎么样?冷不冷,要注意身体。
如是吩咐云云。
康熙写信回道:“如今天气还热,瞌睡,还没有结冰,营帐之中尚不需要放置火盆,等天冷了,我必欢喜的穿上皇额娘送来的衣裳。”
跟着回信一块儿回去的,有水果干并土产。
他也下令,令总管太监顾问行请太后尝鲜。
等天气冷了,十一月下旬,康熙便准备回宫。
至了紫禁城,处理完政事,便又是一年,封笔后。
康熙四处走走,行至永和宫,乌玛禄正跟着琉璃学剪纸,如意和长生坐在身边,也拿着小剪刀剪纸。
康熙进屋后,乌玛禄便叫人把东西收起来了。
琉璃上了热茶。
康熙道:“你这儿倒比我那儿热多了。”
“奴才怕冷。”
康熙左右打量:“我写的福字,你已经贴上了。”
年年宫中,康熙会写福字和春联分下去。
乌玛禄笑道:“是,她两个也跟着写了几个,一并贴上去了。”
康熙顺着乌玛禄指的看去。
其中有一副春联,铁画银钩,虽字迹清瘦,却笔锋铮铮。
他道:“这是如意写的?”
“是。”乌玛禄看了一眼,道,“她字写得很好。”
康熙点头:“和你一样,只怕过刚易折。”
他摇头道:“姑娘家还是柔一些好。”
如意闻言,心中不悦,但碍着是自己皇父,也不说什么。
康熙招她们坐下,和她们说事儿:“前些日子,太后叫我去,和我说,想要把如意留在京中。”
乌玛禄点头:“这不错。”
康熙道:“我打算到时候把她嫁到佟家。”
“佟家是我母家,有我盯着,不敢对她不好。”康熙同她细细商量,“前些日子,我问过舅舅,说是他大儿子叶克书的儿子舜安颜,比如意大不了几岁。容貌清俊,为人斯文,作风干净,是个良配。”
乌玛禄有些想拒绝掉。
她算了算,他们算是近亲。
这不好。
可她找不出什么由头。
这个年代,信奉亲上加亲,表妹嫁给表哥的不胜枚举,诸如陆游便娶了自己的表妹,而汉武帝和陈皇后亦是表亲。
而佟家,在康熙掌权的这些年里,已经一跃而起,成了世家大族中的一员。
康熙为如意选了佟家,正是他多番考虑后的结果。
乌玛禄看向如意:“你怎么想。”
如意低头不语。
这个年纪的女孩子,聊起自己的婚嫁,总是这样害羞的。
康熙见状,直接将事给定下了:“那就这么定了,回头我让礼部给他两准备准备。”
乌玛禄微启唇,迟疑片刻,还是道:“这是不是不太好。”
康熙握着她的手,安抚道:“没有比他更好的选择了。”
他说:“我的女儿,合该这天底下最好的男子来配。”
康熙道:“这件事不用再说了,就这么定了。”
她见此事已不可更改,便不再抗拒。
但她还是问了一句:“若奴才为此闹一闹,爷可会改变主意?”
“婚姻大事,岂容儿戏。”康熙已经在忍着不悦了,“大过年的,说这些叫人不痛快的话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