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后门的火锅店(110)
再团上馅,搓成一个梭形,这样一枚小巧玲珑的芋糍就做好了。
关于芋糍的吃法,倒不像饺子那样清水煮,而是要用本地人腌制的剁椒、小米椒、姜蒜八角等下油锅炒香,再加水、生抽、一点盐巴调味煮开,称为“结汤”。
香辣开胃的汤底,弹滑鲜香的芋糍,出锅后撒上一些葱花,就可以开吃了。
煮好的芋糍外表一层有些透明,整体是灰色的,明明是冷色调却看着很有食欲。用筷子去夹要小心,木薯粉的作用让其很容易从筷间溜走。
除了单独当主食吃,放在火锅里煮也是很入味的。
乔琬将剩下的芋艿也煮熟了,剥皮之后,做了一道芋儿鸡火锅。
芋头和鸡肉经过爆炒之后加入高汤慢炖,鸡肉细嫩,辣而不燥,芋头在香辣的火锅汤底中逐渐入味,形状散烂,夹起就掉,几乎是喝进嘴里的,汤底也因芋头的加入变得微微粘稠。
有些人喜欢吃形状完整的芋头,也不喜欢这种黏黏糊糊的口感,但是乔琬偏好的正是这一口。
捞完鸡肉跟芋头,剩下的浓香汤底再加入芋糍去煮。
芋糍和香辣口的汤底似乎有着天然的适配度,翻来覆去的软、糯、滑、弹,笋丁在提鲜中起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别提还有墨鱼干,山鲜、海鲜在其中,豕肉也鲜。
不仅是林杏,就连一直很克制的乔妘也多吃了许多,远远超出了她本身的饭量。
在宫里一般都只吃七分饱,以免出恭次数太多,耽误了事,长久下来,乔妘的胃口变得很不好。
木薯粉吃多了不易消化,乔琬见她吃得多了,忙制止了她俩还要去夹的动作:“一会该哼哼唧唧难受了,下次吧,下次我还做。”
掌握了芋糍的配方,以后再做不就跟包个饺子一样方便么?
林杏撑着肚子,刚想开口说话,没防备打了个响亮的饱嗝,顿时脸上飞红。
乔琬憋笑憋得辛苦,还要一脸正色,装作不在意的样子问她:“什么事?”
她却再不肯开口了,拿袖子挡住脸,借口大家都吃完了,迅速将碗碟摞起来端进了厨房:“我洗碗!”
乔琬到底还是没憋住,笑了出来。
感受到乔妘略带羡慕的目光,乔琬转过头来:“阿姊,明日上午无事,我带你与阿杏去买两身衣裳吧?”
她们现在穿的还是带出宫的那两身旧衣裳。
乔妘冲她一笑,轻微地摇了摇头:“你们去吧,我就不用了。扯块布我自己做就好。”
“阿姊是为我省钱不成?”乔琬佯嗔她,“买几身衣裳的钱我还不缺,阿姊实在不必如此。”
乔妘抿唇一笑:“知道我们五娘厉害呢。”
“所以,跟我们一块去吧,阿姊,去外面逛逛,看看这汴京城的热闹。我上回看见芒山的枫树都红了,不如我们去赏景?”
乔妘却依旧拒绝了:“我就罢了,你确实该好好休息。你带阿杏去吧,我留在店里看着。”
“......”乔琬见劝不动她,转过身暗暗叹了口气。
原本看她愿意找些事情做,以为她调整好了,没想到......
她很快又扬起笑脸,锲而不舍:“那阿姊可有什么想吃的、想要的玩意儿?或是身边缺什么,我给你带回来。”
“不许说没有,至少得说一样出来。”
“......”乔妘拗不过她,想了想,道,“倒真有一样。从前杏芳斋的凤尾酥做得极好,我最爱吃。若你们经过,看见还有,便帮我带一些回来吧。”
乔琬满口应下,这才放过她。
第65章 三合一章
黄记酒楼背靠尚书府,是黄家祖产,也是方圆十里最大的酒楼,和国子监后门那一家分店不同,开在这北市里的总店装潢要豪华许多,各色美酒佳肴,滋味殊胜,侍酒丫鬟也漂亮,一走进,暖香袭面,如坠温柔乡。
不少角落坐着三两乐姬,唱着水乡缠绵的调子,打南边来的客人听了舒心,一高兴便多给了打赏,过会又换了北地破阵曲,金戈铿锵之声鼓舞人心,催得人豪饮三大碗。
虽价格不菲,生意却很好,是周边生意最好的酒楼。
这些日子店里却冷淡了许多。
这一家黄记的管事姓黄,便是黄府的家生子,随主家姓,是经常见得着家主,在黄郸面前很有几分体面的那种,能做到这个位置,自然是个聪明人,很会揣度主家的心思。
黄管事起初还以为是酒楼里菜的口味问题,他叫庖厨做了一桌,都是店里过去买的好的招牌菜,尝了尝却没尝出来有何不妥,依旧是那味道。
他便没太放在心上,只当是这段时日外面新店多,绊住了老客们的脚。
过去也有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没几日就恢复了,前段时间那昙花一现的石记可不就是这情况么?
眼下哪里还能听得见石记的名声呢?
等到过了段时间,在看到上一季的账簿时,他才意识到了危机。
而后他回忆店里情况,发现就连最近来店里的一些熟客吃的也少了,多数都是来此喝酒,只点一些佐酒小菜,让人尴尬的是,点的这些菜还有不少剩下的。不似从前,大家虽然也喝酒,但饭还是要吃的,并且吃得很好,对他们酒楼的饭菜口味很满意,还有不少人还专程为他们饭食的口味而来。
从前每月的营收,酒和饭食的占比大约是六成与四成,有时候或许会高些,到了七成与三成,断不会出现如今八成与二成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