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后门的火锅店(54)
她准备的一大坛子,两天就能见底。
又或许是接近夏天的尾巴了,太阳愈发毒辣,这时候吃点酸辣的反而开胃。
故乔琬就想起了一道虽然小众,但风味十分独特的锅子——糟粕醋。
因海岛地域特性,这等美食知道的人并不多,是用酒糟发酵的酸醋和辣椒熬成,独特的酸辣味火锅刺激着年轻的味蕾,令人食欲大增,深深俘获了西北、西南一带来的学子的心。
就连出身岭南,向来对辣口敬而远之的柳廷杰,也破戒了。
吕穆笑他:“怎得不说上火了?”
柳廷杰斜好友一眼,强词夺理道:“一没炒、二没炸,如此清淡地烹饪方式,怎会上火。”
糟粕醋是特别的“健康”,难得的不用炒、不用油的锅底。涮菜以海鲜为主,各种鱼虾蟹贝、海带蛏子...
特别是海菜,很多监生们来了之后都会每人单点一盘,否则不够吃,说脆生生的,最是清爽。
当然,为了监生们的荷包着想,乔琬会建议他们辅以平价百搭的木耳、韭菜、豆芽等素菜,其实涮在汤底里也毫不逊色。
新鲜的带子浸饱了酸辣的汤汁,肥美异常,鲍鱼煮过则是非常有嚼劲的那种,咬下去还会微微爆汁。
最新发现是,除了辣锅,鸭肠尤其适合涮在糟粕醋锅底里。此时的鸭肠保留了脆的口感,滤掉了本身的腥膻,融合了醋的酸香、谷物的米香、辣椒椒香,再蘸一蘸专为糟粕醋锅底特调的蒜蓉酱...妙不可言。
吃完后打个饱嗝,全身都在冒汗,却异常舒畅。
再喝上一碗清甜解暑的绿豆沙,结束这场征战。
这样鲜香酸辣的味道,如不是在这种街边小店,定会被一些酸腐士子抨一句上不得台面,但乔琬这里只是个连雅间也没有的小店,甚至在几个月前,这儿才是个露天摊,大家只要吃得畅快、高兴,就够了。
只是规模再小,这样爆火的生意,又持续了几个月,总会惹来同行的注意。
隔壁两家邱娘子跟刘管事倒还好,毕竟挨得这么近,有些排队的监生不耐等这么久,就会选择到他们家去,算是沾了光,并不会嫉妒乔琬。
但国子监内学生就这么几百号人,加上博士也才几十个。
除去至少一半吃食堂的,和一部分家境一般、选择吃小摊的,剩下的人里原本大多都是在黄记、郑记两家食肆解决的,如今被乔琬抢去不少生意。
第32章 乌鸡煲火锅
虽说黄家、郑家家大业大,不会把一个小食肆的营收专门放在心上,但这是哪儿?
国子监。
并且管事们的月钱、还有明年能否在主家面前继续得脸,都跟自己手底下铺子的营收息息相关。
他们便想着做些什么抢回食客。
一开始模仿的烤鱼中道崩殂,不少客人吃过之后觉得难吃,再也不点,反而让乔琬收获了一批忠实回头客。而过了鱼肉肥美的那段时间,她就直接将烤鱼从食单上撤了下去,更加勾得监生们对她这的烤鱼念念不忘,也让没来得及学透的黄记、郑记措手不及——没得抄了!
两家关系素来亲厚,铺子离得这么近,两个管事之间也有几分交情。
于是在某天夜里,黄记的张管事提着一壶酒、二斤卤肉,敲响了郑记的胡管事家的门。
二人谋划了什么,乔琬不得而知,她忙着高兴糟粕醋火锅的反响不错。
自从那天灯会后,又过了几天,大概是中元节前后的某天,柳廷锴亲自来接弟弟下学回家,彼时柳廷杰正在挑选钵钵鸡准备打包。
柳廷锴进店眼神扫视一圈后精准逮住弟弟的脖子,微微一笑:“三郎。”
“二哥?你怎么来了?”柳廷杰错愣,显然柳廷锴来之前并未与他打商量。
“来接你。”柳廷锴虽是这么说,眼神却落在替他们打包的乔琬身上,“乔小娘子,这样晚了还在忙碌?”
乔琬一笑:“住的不远,便久待些。”
柳廷锴今日心情大好,一扫之前阴霾,心中已迫不及待将此消息分享给谁,便想到了那日开解自己的乔小娘子,他笑道:“前次与小娘子说的事已有定论。”
“哦?”乔琬也笑起来,“看起来郎君是心想事成了。”
“还算圆满,”柳廷锴低眉,腼腆一笑,“还是要多谢小娘子的开解,若是贸然着急,恐怕不得这个结果。”
乔琬前倾些身子递上柳廷杰跟吕穆买的吃食,闻言笑道:“折煞奴了,郎君们慢走。”
临走前,本已一脚踏出店门的柳廷锴又再度转回身,看了眼低头继续忙碌的乔琬。
柳廷杰还在问:“二哥今日怎么是你来接我?”
柳廷锴轻咳一声,错开眼道:“日后应当都由我来接你了。”
柳廷杰闻言脸上绽出惊喜,高兴得跳起来:“真的?!二哥!你留京啦?!”
三伏进入尾声,秋老虎也偃旗息鼓,自从七月开始,原本歇了半个月的雨势又开始连绵起来。
只不过,这回是一场雨接一场凉。
乔琬晨起只穿了件单衣,白日里还不觉得有什么,到晚间始觉衣袂生凉。
门外的那棵柳树上,闹了一夏的蝉还在做最后的挣扎,发出时断时续的嘶鸣,只不过比起当初,声音微弱了许多。
秋风起,菱歌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