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166)
霖铃在旁边看得有趣,对常安笑着说:“常安,你怎么本事这么大,不仅会打架还会打麻雀。”
子骏在旁笑道:“我小时候念书嫌屋外的麻雀吵,都是常安替我打下来的。”
霖铃笑说:“得此家仆,夫复何求也!”
子骏笑着朝常安看一眼道:“先生在夸你呢。”
常安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把油都弄头发上了。
众人吃完饭,匆匆打扫一下又继续赶路。四明山虽然不高,但是古代的山路非常破烂,几乎就是在丛林里穿梭。很多地方学生们只能互相搀扶着往前走,倒是生出一种风雨同舟的感觉。
走了两个多时辰,众人终于翻过四明山。山脚下也是一片水域,水面不算宽,但茫茫的看不到边。
岸边停着几艘船,有渔船还有商船。柳慈问了好几个艄公,都说搭不了这么多客人。
众人正在一筹莫展,旁边一艘打渔船的船舱里走出一个浓眉大眼的中年艄公,头上戴一顶箬笠,身上披一件蓑衣,腰里扎块青布。他走到船头问柳慈:“你们要去哪里?”
柳慈客客气气拱手:“劳烦,我们是明州来的士子,去石榴村行医。”
艄公朝学生们打量一番。当他目光落在姚松身上时,不由微微一愣。
不过这一表情转瞬即逝。他对柳慈说:“你们是不是庹太君请的郎中?”
柳慈惊喜道:“正是,怎么足下认识庹太君?”
艄公笑笑说:“石榴村谁家不认识庹太君。”他解开腰间的青布,朗声道:“我家就在石榴村,顺路捎你们过去吧。”
霖铃他们闻言大喜,赶紧互相搀扶着上了艄公的船。艄公等他们都上来后把缆绳一松,船便悠悠地离了岸。
第87章 碰头的冤家
艄公划着浆,渔船在水面上不快不慢地前进。
行进一段时间后,水域稍稍变窄,水中有很多水杉树,半截树干都泡在水里,行船变得越来越难。
但每次霖铃觉得船快要撞上树的时候,艄公只要把桨轻轻一拨,船就擦着树干开过去,让霖铃大感佩服。果然是干一行有一行本事,外人怎么也学不明白。
水杉林过去后,水面上的菱角荷叶又渐渐增多,有时候枝干甚至会伸到船上来。艄公一面划船一面用浆拨开这些菱叶,学生们也会在船边帮着用手清理。
这时的阳光极好,水面上碎金跳跃,两岸是大片大片盛开的油菜花,天地间都是一片璀璨。
霖铃站在船头看着两岸风光,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也会看到几个沿岸的小村庄。
原来越州多水道,很多小村庄都是沿河而建。这条水域上下游一共有二十多个村庄,石榴村是其中一个,位置靠近上游。
她看了会风景,又转身和艄公聊天。原来这艄公姓刘,排行老三,家中祖祖辈辈都是石榴村村民,所以他对石榴村的情况非常了解。
据他介绍,石榴村是前后几十个村庄中最富裕的村庄之一,而庹太君所在的庹家又是石榴村里的大户人家之一。
这老太太丈夫早逝。她原来有一子一女,但女儿远嫁,儿子因病夭折,所以现在也是孑然一身。不过她心肠比较好,收养了两个孤儿,再加上族中子侄辈很多,所以家里也是人丁兴旺。
不过艄公透露说,庹太君家在十几年前也非常穷困,甚至一度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到了五六年前才开始发迹。
他笑道:“所以老天爷也不讲理,要一家人倒霉或是发达,也都是一转眼的事。”
霖铃笑道:“刘三哥,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刘三哥哈哈一笑说:“我婶婶原是庹太君的邻居,对她们家的事都是门儿清。”
就这样说说笑笑,船又在水域上飘了很久。有时候对面也会飘下来一只渔船,刘三哥就和对面船的艄公打声招呼,反正这十里八乡的谁跟谁都认识。
有一次,对面船上的艄公在唱一首船歌。刘三哥听了,也跟着一起哼唱起来。霖铃仔细听歌的词儿,是这样唱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忠孝二字是根蒂
君臣父子定伦律,国家兴衰匹夫义
仁人君子亮节器,歪门邪道世唾弃
昧心欺人如欺己,强词夺理是何必
霖铃听到这些词儿,心里有点奇怪为什么刘三哥会唱这些“又红又专”的歌。
她悄悄向柳慈打听,才知道原委。
原来这一带民间流传着很多“劝德歌”,就是用一些民歌的调子,配上当地文人写的一些朗朗上口,劝人向善的歌词,然后在大街小巷传唱。
因为这些劝德歌歌词内容都是忠君爱国那一套,官府也是乐见其成的,所以在民间传播很广。
有很多老百姓虽然听不懂歌词的含义,但是因为曲调优美通俗,他们也能像刘三哥这样哼上几句。
他哼着哼着,学生中的姚松忽然也跟着哼了几句。刘三哥一愣,定定地朝他望了一会,终于忍不住问道:“小哥儿是哪里人?”
姚松连忙回答:“在下是明州人。”
“哦,”刘三哥脸色微有迟疑。霖铃看他表情不太对,连忙问道:“怎么了?”
刘三哥笑道:“小哥儿长得有点像我认识的一个人。是我看错了,没事。”
霖铃听罢转头朝姚松看看。这个学生平时很低调,属于乖乖仔那一种。长得也是眉清目秀,脸型圆圆的,脸上有两个酒窝,很讨叶大嫂之类的长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