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269)
等了一刻左右,霖铃看见不远处荡过来一顶鸭青色的肩舆,由四个脚夫抬着,晃晃悠悠地从远处抬到书院门口。
鲍山长看见轿子,对众人兴奋道:“来了来了。”
大家见鲍山长这么兴奋,对这位神秘的宾客更加好奇了。一个个都像大白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朝轿子的方向张望。
没过多久竹舆到了跟前。停稳后帘布一掀,一个相貌堂堂的中年男子从里面走了出来。
此人穿一身黑色道衣,头上戴高冠,脚下一双朴素的屐鞋。
鲍山长一见他,立刻上前迎接道:”学生拜见苏太守。”
对方呵呵笑道:“士贤你我常见面,何必这么客套。”
鲍山长笑笑,回过头对众人大声说道:“此次诸君有幸,我为大家请到新任杭州太守苏轼苏大人作为此次春光诗会的评审,有请苏太守!”
第141章 苏堤春晓
各路山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其中的祝山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霖铃: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这下要穿帮了啊啊啊啊…
她吓得躲在祝山长身后不敢出来。不过祝山长比她更加激动,连手也不知道往哪里放,就像个看见女神(男神?)的毛头小子一样。
苏轼呵呵一笑,对众人一拱手:“对不住,在下公务繁忙,让各位久等了。”
众人更加沸腾了。本来苏东坡就是宋朝文人届的精神领袖,属于文化人的共同爱豆。现在爱豆突然出现,还这么有亲和力,搁谁谁受得了?
鲍山长笑着把赶来的书院山长一一向苏轼介绍。介绍到祝山长时,他抢先一步上前,对苏轼一揖到地道:“在下祝同,对苏太守仰慕已久,近日得见,堪慰平生渴念。”
苏轼连忙把祝山长扶起,笑着道:“祝山长太客气了。苏某常闻明州一门三祝传闻,今日得见祝兄,亦为快事。”
祝山长激动得快要哭出来了。有什么比偶像说认识自己祖宗三代还要幸福的事吗?没有了!
祝山长跟个二哈一样对苏轼道:“祝某小小事业,如何禁得起苏太守如此谬赞。如若祝某知道苏太守今日要前来,定会率全院师生前来拜会苏公。”
他飞快转过身:“子骏,明远,鹏飞,端叔,快来见过苏太守…咦…端叔?端叔?”
苏轼听祝同呼唤“端叔”,疑惑地皱起眉头朝祝山长的身后看。
叫了四五声后,“端叔”终于从祝山长身后扭扭捏捏地走了出来。
苏轼见到霖铃,不由大吃一惊。
霖铃见苏轼的表情不对,赶紧上前对苏轼长施一礼,说道:“苏兄别来无恙!上次和苏兄在富春江一别后,有许多事情发生,在下还来不及一一告知苏兄。今日苏兄既来,小弟一定将近况告知苏兄。”
说完了,她不停对苏轼使眼色。苏轼听她话里有话,只能“哦哦”答应,心里还是惊诧至极。
众人见过礼后,鲍山长走过来,请苏轼去玉山堂落座喝茶。苏轼笑呵呵地答应了。
走到玉山堂,大家分宾主落座。因为堂中座位有限,除了苏轼和各家山长外,其余包括霖铃这样级别的教习都是站着。
士林恭恭敬敬地端上茶来,苏轼喝了一口,朝众人打量一番,笑着对鲍山长说:“士贤,你这次动静不小啊。”
鲍山长笑道:“春光诗会是江南各家书院的习俗,有赖各位同仁支持。这次还有荆湖路书院的师生专门赶来,又得苏公光临,实在令学生惶恐。”
苏轼笑着说:“这个诗会办得好。天下学庠众多,是该多加走动交流,对开阔这些学子的眼界也有好处。”
“是,”鲍山长说道:“今日苏公既来,就请苏公为这些学子训话,为他们点拨一二。”
斋舍里的学生们一听,各个都精神百倍。苏轼不仅才学过人,而且身任大官,可说是他们奋斗路上的一个榜样。
现在有幸得到这样的大牛点拨,众人一个个都站得笔直,脸上露出求知若渴的表情来。
苏轼朝这些学生看看,呵呵一笑说:“此次是诗会,不是讲学,主角应是各位士子而不是我,我只是来做个评判。士贤,也不必叫他们如此拘束。诗应是随性而发,直抒胸臆之物。若是有太多杂念,反而做不好诗了。”
鲍山长笑着说:“说的是,说的是。”
“不过,”苏轼朝堂下站立的学子们看了看,笑着道:“这次我给诸位带来了一件礼物,是高丽国宰相赠我的一把扇子,我在上面题了一幅江南风物图。哪位若是在今天的诗会中拔得头筹,我便把这把扇子赠予他。”
下面众人听了更如水吹麦浪一般,一个个都抬起头,眼中露出渴盼的神情。
这把扇子不仅是苏东坡亲笔题画的墨宝,还代表了来自文坛大佬的肯定,这可是能用来吹一辈子牛,甚至当做传家宝传下去的啊!
有些人脑子里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画面:
一个老年人对着围绕自己的子孙吹牛:孩儿们快看,这是苏东坡当年送我的墨宝,然后众人眼中纷纷流露出惊羡的神情…
苏轼看到各家学子的神情笑而不语。鲍山长又说:“听说苏公近日在西湖修筑了一条长堤。今日天气又好,不如我们先乘船移步堤上游览一番,再由苏太守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