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270)
“这个好,”苏轼拍腿道:“我近日也想乘着春光游览一番,只是未得机会。既然如此,我们一起走吧。”
于是大家纷纷起身往书院外面走。本来秋桐书院就在西湖边上,士林又叫了几艘摇橹船,停泊在岸边等候。
大家谦让一番后,苏轼,秋桐书院师生和桃源精舍师生首先上船,往长堤出发。
霖铃和子骏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湖光山色。这个季节正是一年中春光最盛的时节,西湖边远山如画,绿水如绸,两岸全是杨柳桃花,远看如云霞蒸蔚,就如仙境一般。
霖铃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西湖的景色,一边欣赏一边对子骏说:“子骏,这里景色如此优美,以后我老了,在这里开一家书院,安度晚年也好。”
子骏眼睛一亮,立刻说:“先生说得是,以后先生做山长,我做教习。”
霖铃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子骏,凭你的才学,怎么也是你做山长,我就混个教习就行了,再不济做个后勤也行。”
霖铃这句话说得真情实意。子骏却万分感动,看着霖铃的眼睛说:“先生,你总是这么鼓励我。”
霖铃笑笑。这时她看见苏轼过来了,赶紧迎上去。
苏轼看到霖铃还是有点头晕。霖铃见周围没人,偷偷把这些日子以来自己和李之仪的情况告诉苏轼。
苏轼这才恍然大悟,问霖铃说:“你舅舅现在身体如何?”
霖铃说:“多谢苏伯伯关心,他身体已无大碍了。”
苏轼打量着霖铃,心里啧啧称奇。霖铃说:“前些日子舅舅给我写信,说他还想念和苏伯伯在江上吃酒的日子呢。”
苏轼哈哈一笑,又感叹道:“人生就是如此,再见不知何日啊。”
这时霖铃见子骏站在一边,忙把他叫到身边,把他介绍给苏轼说:“苏兄,这是我的学生马子骏,今年亦要应举。”
子骏连忙对苏轼行礼道:“学生马逊拜见苏太守。”
苏轼盯着他的脸看了片刻,疑惑道:“子骏,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子骏笑说:“我小时候曾随父亲进京拜见子宣先生,在他府上曾拜识尊颜。”
苏轼疑惑道:“你父亲是?”
“家父为两浙转运使马羌。”
苏轼一拍脑袋:“哦,你是汉卿的公子,怪不得有些眼熟。哎呀,上次我见你时,你还很小。一转眼竟然这么大了。”
霖铃笑说:“苏兄,人是会长大的呀。”
苏轼叹道:“是啊,一转眼都这么多年了。”
几个人感叹一番,很快船到了长堤。
鲍山长等所有人都集合后,对众人说:“从前此处淤塞过重,野菜蔓生,湖水干涸影响百姓生计。幸苏太守带领疏浚此湖,不仅开除葑田,还百姓以生计,而且在湖堤上遍栽花木。非苏公力促,则百姓无以解决生计,而我辈亦无从享用如此景色了。钱塘有苏太守为主,实为幸事。”
大家连忙一顿马屁献上。虽然他们的马屁拍得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这么多人一起拍,也让霖铃有点心惊肉跳。
苏轼笑着说:“长堤能成,也有赖本州军民——包括各位共同努力,非我一人之功劳。”
说着,他带领大家沿着长堤往湖中心走去。
霖铃一边走一边观看两岸的景色。这条长堤从黄妃塔边开始,一直延伸到湖对岸,相当于把西湖一劈为二。
走在长堤上就好像漫步在湖面上一般,前后左右都被青山绿水包围,让人有一种沉浸于山水之中的感觉。
这种景观在江南其实非常常见,也不限于杭州,但是在宋朝那个年代就非常罕见。鲍山长他们都看得如痴如醉,连连称赞苏轼这个创意了不起。
大家一边欣赏湖面的景色一边往前走。苏轼让人在长堤两岸种了很多柳树和桃花,红绿相间,让人有一种天地万物都非常温柔的错觉。
祝山长忍不住夸赞道:“长堤种柳本是常见,但一柳夹一桃,却是世间少见,却尽得风流!”
苏轼哈哈一笑说:“本来我周围人也劝我种柳树,我却道全种柳树太过单调了。本来这湖水也是绿色,再种绿柳,倒映在水里颜色也不出跳。倒不如在绿树里夹些红粉之色,映在水中好看,和这整体的山水意境也相配。”
祝山长立刻附和:“苏公说得是,说得是。”
霖铃看祝山长在苏轼面前一副脑残粉的样子,忍不住心里想笑。
原来男人追星的力度一点不弱于女人,也不局限于阅历———像祝山长学问那么厉害,照样脑残无误,呵呵…
大家边聊天边往前走。
不多时,霖铃看见前方花木丛中有一只八角亭,亭子里有一张冻蕉石墨桌,桌上铺十副纸墨。
桌子的上方拉了一根绳子,上面吊着十支毛笔。旁边还有一面锣鼓,士林拿着一根敲棒站在旁边。
她心里明白,春光诗会的第一次笔试就在这里了。
第142章 各显身手
果然鲍山长走过去,笑着对苏轼说:“请苏公出题吧。”
苏轼想了想说:“既然我们方才坐船踏上长堤,一路饱览景色,就请各位先以‘咏长堤’为题做一首七律,一字韵。景致都在眼前,做起来也简单。诸位意下如何?”
学生们哪里会有意见,恨不得立刻冲上去作诗比拼。苏轼见众人这么斗志昂扬,心里也更高兴。
鲍山长清清嗓子道:“这次我们只放了十幅纸笔,先到先得。若是十支笔都被抢走,那剩下的学子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