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285)
但霖铃就没这么潇洒。她本质上是个话很多的人,现在却只能被迫做个工具人,还不能放开吃喝,她本能就觉得有点不爽。
偏偏那些中年大叔话还特别多,一声声钻进她的耳朵,让她不听也不行。
其中有个人问马羌:“二郎既然今年要在明州应举,可曾向明州知州通判行过卷?”
行卷是唐宋科举制度的一个特色产物。说白了就是考生向当地一些主管科举的官员投递作品,混个脸熟。就好像现在某些学生在考研究生之前事先联络好导师一样。
不过马羌听到这句话却是一愣。
他混迹官场多年,不可能不知道什么叫行卷。但是子骏是否行过卷他确实不知道。
一来他事情太多,平时顾不上儿子;二来朝廷明面上反对行卷,还搞出了一些糊名之类的制度以确保公正。
三来他是武官转文官,大儿子又是荫补得官,也就是不用科举直接当官,所以他对科举的道道反而没那么熟悉。
旁边有个人看马羌脸色不对,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子骏才高八斗,何须学那些半吊子生员行卷求进呢?”
前面那人立刻说道:“杨兄此言差矣,正因为子骏有才,马公才更应该小心小事,不要让他在一些小事上吃了亏,以便蹉跎了岁月。我家亦有亲戚朝中做官。听他们说,上届进士中,竟有一半左右的人都曾以各类方式行过卷。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马公还宜多注意这方面才是。”
马羌听了沉吟不语。但旁边的子骏却憋屈坏了。他平生最讨厌什么行卷不行卷的。在他看来,若是以这种方式考上了进士,那还不如没考上。
但献策那人没注意到子骏的抗拒,继续说道:“正巧在下的友人中,有一位正是明州通判的表弟。若是汉卿有意愿,在下可托他设个酒局,介绍汉卿与那毛通判认识。”
马羌想了片刻,终于犹豫地举杯说:“那就…多谢公佑了。”
两人对饮一杯。马羌转头看一眼子骏,却发现儿子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马羌心里又有点生气,忍不住数落子骏道:“还愣着做什么,还不快向周伯伯敬酒致谢。”
子骏不情不愿地站起来敬酒。这个姓周的倒是挺热情的,不仅把杯中酒一饮而尽,还问了子骏一些话,例如师从何人之类的。
子骏手指霖铃的方向道:“那两位便是学生的先生,桃源精舍山长祝同先生和李之仪李先生。”
大家的目光立刻刷一下集中到霖铃和祝山长身上。这些人中有些人也听过祝山长的名字,但是私下没什么交往。
今日一见,他们觉得祝山长似乎衣着平平,更别提旁边那个毛也没几根的年轻后生了。
马羌在众人眼中看到类似“汉卿怎么把公子送去这种山野私塾”的眼神,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痛快。
实质上当时子骏要去桃源精舍念书,他是第一个不同意,但最后稀里糊涂遂了子骏的愿。
此刻众人的反应又勾起他的伤心往事,马羌忍不住闷饮一口酒,岔开话题道:“诸位,拙荆为感激各位到来以及庆贺小儿生辰,在外面叫了一个献艺班子过来。常福,去把他们叫上来。”
常福答应一声退下去。没过多久,他带着一对艺人走上来给马羌行礼。
原来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叫燕子李,女的叫花四姑,平时都是跑江湖卖艺的,近年来颇有些名气,甚至还入京给宫廷表演过几回。
两人行过礼后,开始布置现场。霖铃有点好奇古代的卖艺人,所以顾不上吃东西,只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看。
只见那两人从布袋里拿出两根绳子,系在两棵大树之间。两根绳子大概相隔一米,离地面大约五六米。两人朝众人团团一拜,然后飞身爬树跃上了粗绳的两端。
霖铃端着酒杯看这对夫妻的表演,看着看着就有点看呆了。
原来他们的表演看起来和现代的走钢丝差不多,但实质上难度要大很多。这两人一不用平衡杆,二还要在绳子上做出各种花样。
比如单脚跳,翻跟头,喷火表演,互换位置,叠跟头等等,可说是一个眼花缭乱,就连在平地上完成这么多动作也是不易,更别说在细细的两根绳索上了。
别说霖铃,在座的其他平时见多识广的中年男人也都看呆了,一个个仰着脖子跟大白鹅似的欣赏那对艺人的表演。
表演到高潮,两个人站在一根绳子上,燕子李把花四姑扛在肩上,两人一起表演喷火。
大家看得兴致勃勃,甚至有人出声叫好,就连马羌也是面含微笑不停抚须,看得津津有味。
就在这时,门口忽然传来一阵急如鼓点的马蹄声。正在表演的花四姑一惊,手中的火棒突然掉了下去,落在绳子上火势蔓延开来。
在场的人纷纷惊呼。马羌连忙站起来大叫:“快拿水来。”
大家像热地蚰蜒一样到处乱窜。幸好常安比较给力,很快拿来水扑灭了火势,又把绳子解下来,这才避免了一场危机。
花四姑夫妻两个吓得伏在地上请罪。马羌脸色铁青,坐在席上沉吟不语。
就在这时,外面忽然走过来一个男人和一个牵着马的小厮。那男人大概二三十不到,穿着一身青袍,浓眉大眼的长得非常忠正。
他走到马羌面前时,马羌和一众宾客都傻眼了。这人匆匆撩袍下跪,对马羌叩头道:“爹爹,孩儿让爹爹受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