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286)
原来是马羌的大儿子马直回来了!
马羌的表情立刻从惊讶转为惊喜。他几步走到马羌面前把他拉起来,扶着他肩膀说道:“你怎么来了,我和你娘都以为你这次回不来了。你可有见过你娘?”
马直笑着道:“儿子是刚到,还没去见娘。”
马羌顿时反应过来,笑呵呵地拍着额头道:“我也是糊涂了。”
霖铃在旁边也是惊呆了。马羌平时在子骏面前总是一副虎爹的样子,在大儿子面前却摇身一变变成慈父,这是什么道理?
马羌又把马直介绍给在座的宾客。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马羌的门客,对马直也是熟悉的。大家团团行礼后,马羌命人搬来一套桌椅,让马直坐下。
马直喝了几口酒,又把自己的近况对马羌汇报几句,无非就是公务和京城风土人情之类的。马羌和众人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向马直询问几句。
就在这时,马羌忽然发现子骏竟然纹丝不动地坐在位子上,好像来的人不是他哥,而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一样。
马羌顿时怒了,对子骏瞪着眼睛训斥道:“你哥哥千里迢迢赶来给你庆贺生辰,你怎的见了你哥哥连个屁股也不动一下!”
子骏只能站起来,走到马直面前跪下道:“大哥。”
马直连忙把他扶起来,一面打量着弟弟一面温声说道:“子骏,你好像又瘦了。”
第152章 荡秋千
子骏听哥哥关心自己,依然面无表情地说道:“没有,大哥看错了。”
马羌听子骏一副冷冰冰的口吻更加生气,忍不住训斥道:“你平日在外面倒是活蹦乱跳无法无天,怎么和你哥哥说话就是有气无力的?”
子骏照例用一招沉默应对。
马直急忙说:“父亲,今日是子骏的生辰,父亲就让他自在些,别再约束了他。”
马羌听大儿子这么说,也就闭口不言了。
大家接着奏乐接着吃。聊着聊着,话题转到众人最近的文艺创作上面。
原来宋朝的文官喜欢时不时写几句诗词然后互相商业互吹一番,马家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马羌武将出身,对写诗并不是很拿手。马直比他好些,再加上最近他确实印了一本叫《心雅集》的诗词集,收录了一些个人作品,所以在座的清客都死了命地吹捧他。
马羌还不知儿子出了诗集,忍不住问道:“直儿,你可曾带着你的文集?让为父瞧瞧。”
马直微笑着让随从递上那本册子。马羌读了几页,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频频颔首表示满意。
下面的人一看不乐意了,纷纷要求拜读这本文集。因为提出要求的人太多,马羌只好让身边的随从从文集中捡几首诗词,当众朗读出来。
随从急忙领命,捧着文集大声读起来。他每读一首,下面的宾客就赞叹一番。
一时间各种彩虹屁此起彼伏,吹得马直都有些尴尬,马羌倒是颇为享受。
从霖铃有限的诗词鉴赏水平来看,马直的这些诗词写得也就一般。
这是因为他写的大部分都是颂圣诗,也就是拍皇帝马屁的诗,这种诗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起码格调不高。
而且凭霖铃对子骏的了解,他也是断然不可能欣赏这些诗词的。
她朝子骏的方向瞥了一眼。果然这位大哥面若冰霜地坐着,满脸写着一副“在座各位都是垃圾”的表情。
子骏的态度自然也逃不过马羌的眼睛。马羌心里很不高兴,忍不住就想数落儿子几句,但是在这种场合教育儿子确实不大合适。
再加上马直刚才也劝过他,他挣扎一番后也只能把训人的话咽回肚子,只是心里暗暗生气。
就在这时,那个念诗的随从清咳几声,又开始朗读马直诗集里一首叫《风流子》的词。
“况清明前后,纱窗外,又见双飞燕。鱼书西来,满纸空噎,抬首凝望,梨花如雪…”
这两句念完,场上忽然诡异地安静下来。
子骏神色微微一动,忍不住朝马直看去。
马直的神情也紧绷起来。只听那随从继续念道:“
“总道是,十里秋千架,玉郎笛声远。杨柳道旁,轣辘单行。红蓼滩头,鸳鸯独眠。
别来难相见,有醉时,比醒还胜却。斗转星移,几番寒暑,百卷千秩,空费经年。长恨心未冷,太息向花前。旁人总道,一双两好,此中悲情,无计可解!”
这首词念完,全场忽然静悄悄的。马直感觉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尤其是马羌那意味深长的目光,顿时浑身上下都不自在起来。
偏偏这时又有个人好死不死地拍桌子道:“大郎这首词情真至极,催人泪下,真乃佳作也!”
马直更加尴尬了。他不敢直视父亲的目光,只含糊说道:“兄台过奖了。这只是我酒醉后胡乱诌的词,当不起如此赞誉。”
那人又追叹道:“酒后吐真情,古人诚不欺我。这首词情意之真,怕正是因为酒醉之故呢。”
马直实在接不了话,只能闷头喝酒。马羌盯着儿子看了一会,才淡淡地说:“其余诗词就不用念了,诸位继续用膳吧。”
于是大家又开始嘻嘻哈哈地敬酒说话。一群热闹人中只有沉默的子骏,和出于好奇心暗暗观察马直的霖铃。
**
一顿酒席散后,宾客们纷纷散去。马羌回卧室休息,马直到母亲处问安。霖铃等人无事,就在子骏的陪同下在园子里瞎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