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乡下教书糊口(384)
到了第三份答卷,赵煦才读了几行字,整个人忽然就就愣住了。
原来这篇文章和前两篇不同。它不是一篇议论文,而是一篇记叙文。
文中记载了考生曾经身陷一桩案件,因为县官的误判被屈打成招,差点就要成为沙门岛的囚徒。要不是他的老师同学联手相救,他差点就要死在大牢里。
“臣曾因一纸之判身困囚笼,昏昏不见天日,终日与鼠蚁相伴。若非亲友合力,如何得见天光,将此片纸呈陛下之案斋?夫知一吏暗,则一方生民惶惶不见终日。一吏明,则万千人欢颜如蒙赦。故治一吏则援万民,不可不谨慎待之。”
赵煦被文中离奇的经历吸引,一口气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等最后一个字看完,他心里就像滚过惊雷一般,酸涩苦辣,一时连话都说不出来。
向太后见他一副呆滞的模样,忍不住道:“皇帝。”
她叫了两声,赵煦才清醒过来。向太后问道:“还不传胪么?”
赵煦咬咬嘴唇,抬起头对向太后道:“母后,孩儿想选此人为第一。”
第208章 唱名
说着,他用手指在第三篇文章上面点了一下。
向太后明显一愣,显然没料到赵煦竟然想更换她点选的次序。
她眉头微皱,语气波澜不惊地说道:“这篇策论虽然文采斐然,情绪激昂,但终究失之不够稳重,不似另外两篇妥当。”
赵煦却说道:“母后,儿臣想要选的,就是体恤民情,直言敢谏之人。至于妥当的话,儿臣已经听得够多了,但似这般直率之语,儿臣平时却极难听到。”
下面站着的宰执们面面相觑。向太后也有些尴尬,忍不住道:“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我不让臣子与皇帝讲真话?“
赵煦一时也有些后悔自己说话太直接,连忙说道:“母后息怒,孩儿不是这个意思。”
向太后面色有些尴尬,过了半晌才道:“罢了,你想选谁就选谁吧。”
赵煦连忙道:“母后说的是,点选进士这样的事,还应该由母后做主才对。”
向太后盯着他的眼睛看看,半晌没有说话。
在她印象中,赵煦是个不太爱言语的皇帝,只是分外勤奋。当时自己夫君非常喜爱他,总是亲自调教,他也对神宗诸多敬爱。
但是这孩子对自己总是少了一份亲近,有些美中不足之感。
眼下见他一脸恭顺的样子,向太后刚才的气也渐渐消了。她看见鲁夷还在旁边等着,就对赵煦道:“罢了不要再搅缠了。你就选你想选的吧,士子们还在门外等着唱名。”
赵煦长长的睫毛垂下。他目光又移到面前的三份试卷上。
按照向太后的意思,显然她想点第一份试卷为第一名,自己也没有必要故意忤逆她的意思。
但不知道为什么,赵煦的目光又不知不觉移到第三份试卷上面。那上面一个个清秀的字就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他的内心。
夫知一吏暗,则一方生民惶惶不见终日。
一吏明,则万千人欢颜如蒙赦…
他咬咬牙,用朱笔在三份试卷上提了名次,然后交给站立在御案前的宰执。
接过这三份评定好名次试卷的人正是吕大防。他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接过试卷,在御案前面当着众人面拆视姓名。
当吕大防看到这前三的名次时,他不由愣了一下,眼中划过一丝难以查探的欣喜。
但大防毕竟是城府很深的人,稍稍表露一丝内心就立刻克制住了。
他不慌不忙转身,对旁边焦急等待的阁门道:“皇上点选的第三名次为明州士子江陵江明远。”
吕大防说这三个字时还磕巴一下,装的自己和对方很不熟的样子。但他此时此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倩容这小丫头,算是遂了她的愿了。
阁门听了吕大防的传话,便吊高嗓子对阶下最近的卫士喊道:“第三名次,江陵!”
那卫士听到后,又对旁边的人喊道:“第三名次,江陵!”
阶下一共站立六七个卫士。此刻听到探花郎的名字,便齐声高呼道:“第三名次,江陵!!!!”
这么多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站在一起吼,就像一个天然大喇叭一样,吼得屋梁都嗡嗡震动,别说殿内外,就算离集英殿几十米都可以听见了。
此时子骏和江陵都站在集英殿门口。等殿内的呼喊声传出来,士子门中间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大家纷纷转头张望,看探花郎是谁。
子骏听到江陵的名字也是心头一喜,立刻转头去看江陵。只见江陵呆呆地站在原地,好像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给惊傻了。
里面卫士们又喊了两遍。江陵这才战战兢兢地出班,向上行礼道:“江陵在此。”
集英殿中立刻走出两个卫士,一左一右站在江陵的身边,把他带进殿中。
纵然江陵平时是个极其稳重的人,此刻他也禁不住胸口鼓擂般的心跳。看着雄伟的大殿,坐在龙椅上的年轻天子和太后,还有满殿的宰执高官,他一时间觉得口干舌燥心跳加快,手心也冒出了汗,甚至有种如堕梦中的感觉。
不过现在绝不是失态的时候。江陵赶紧撩袍下跪,对上叩头道:“臣江陵拜见皇上,拜见太后。”
赵煦刚才在江陵进殿的一刹那看清他容貌时就对江陵产生了很强烈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