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书八零,小寡妇卷成富婆(468)

作者: 周记的九命病猫 阅读记录

“谢谢苏厂长。”林兰感激的说,“我还想问一下,厂里被雨水浸湿的劳保服有多少套?”

她想把所有的劳保服买下来,拉到菜市街去卖,赚的钱就拿来给石山岭的灾民置办东西。

苏厂长想了一下:“有四百多套,都有不同程度的浸湿脱色。”

林兰说道:“苏厂长,一套能不能再便宜两角钱,我全部买下来。”

苏厂长看了林兰一眼:“四百多套劳保服,三块钱一套也要一千多块了,厂里不赊账给个人的。”

林兰笑道:“苏厂长你放心,我先付你五百,剩下的货款,还请你派个人把货送到城南菜市口兰香斋糕饼店,我立马把钱结清。”

苏厂长犹豫了一下,点头道:“好,我给你写个条子,你去财务室交钱。”说罢看向李爱红,“小李,你去看看财务室小葛走了没?”

“好!”李爱红应下跑了出去,不过几息功夫又回了办公室门口,“苏厂长,小葛还没走。”

苏厂长点点头,把条子给了林兰:“厂里还有不少布头,还有些包装的帆布袋,我让人打包给你,送给灾民。”

林兰感激的说:“谢谢苏厂长!我替石山岭的乡亲感谢你们。”她想着明天去服装店看看,有没有一个姓苏的顾客,有的话,让小雪做个备注,给她打个折扣。

苏厂长笑道:“去吧!等会儿小葛下班了。”

林兰高兴的去了财务室,把带在身上的钱交了,写下欠下的钱款数额,便和李爱红一起去仓库把劳保服清点好。

李爱红又把仓库里的布头和包装袋都给了林兰,一共装了几大包:“这些包装袋他们拿去洗洗,弄点染膏染色后还可以做干活穿的衣服。布头做鞋子,给小孩子拼接衣服都可以。”

“谢谢李姐,我替石山岭的乡亲感谢你们。”

“不谢,你做的是积功德的好事。”李爱红笑道,“像我,我男人出事,我最难的时候,全靠厂里的工友还有厂长拉我家一把,我们家才有碗饭吃。”

林兰点头道:“大家都是好人,你们厂长也是好厂长。”

这时来帮忙送货的工人也来了,大伙儿把东西搬到车上,林兰和李爱红道别后,上车朝城南糕饼店驶去。

车子刚到门口,就看到李向阳骑着自行车过来了。

林兰忙对驾驶员说道:“师傅,前面那个是我爱人,他来找我的,我和他打声招呼。”

“好。”驾驶员点点头,刹住了车。

林兰探头冲李向阳喊道:“向阳,去城南糕饼店等我。”

李向阳在货车旁停下,看着林兰:“你买到劳动布了没?”

林兰笑道:“买了,买的劳保服。具体的回去和你说,我去城南糕饼店,你也去那。”

“嗯!”李向阳调头骑车朝巷子那边去了。

等林兰到了糕饼店李向阳也到了糕饼店,驾驶员下车,打开车厢,把货从车上卸下。

两人送走了驾驶员,李向阳看着十来包东西,笑道:“怎么去了这么久,天都快黑了。候兵去找我,我才晓得你去服装厂了。还有,你怎么买了这么多?”

林兰笑道:“先抬进去再和你说。”

李向阳点点头,拿出钥匙开了门,两人把东西抬到店里堆好。

“我把他们要处理的劳保服全都买下来了,留下石山岭要的,其余的摆门口卖五六块钱一套,百分百有人要。”

林兰看着李向阳说道,“我想把赚的钱,用来帮他们买衣服,还有在李武那买的米和高粱,我打算送他们的,你看好吗?”

李向阳拍拍她的手:“好。我们先去问问表哥石山岭那些人的穿衣尺寸,把合适的码子挑出来,其余的拿去摆摊。”

林兰高兴的看着他:“谢谢你向阳!”

“傻瓜,谢我干啥?”李向阳宠溺的握住她的手,“两三百块钱的粮食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对他们就很重要了。”

他顿了一下看着林兰,“爸来找我买铁锅,老头子听后,说我们这一年的财运不错,还置办了那些产业,让我们买点东西捐给石山岭那些灾民,给孩子们积攒功德。”

第423章 424伸手援助

林兰笑道:“爸他们那辈人讲究因果报应,我也觉得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觉得还是可以的。”

她觉得自己能重生在原主身上,过上现在的日子,可能也是她前世没做过缺德事的原因。

李向阳觉得她说的很对,赞同的点头:“老头子也这样说!”

林兰看着堆在那的袋子,想到还有粮食,棉花那些:“向阳,这么多东西,他们怎么弄的回去?”

“等会儿我去找达叔,把东风车借来,帮他们把东西送到石莲,等他们慢慢运回去。”

“这样最好不过了,铁锅买到了吗?达叔说啥时候动身去羊城?”

“买到了。达叔说星期一走,今天星期四,我去石莲回来刚合适。”

林兰点点头,拆开包装袋,拿了两套劳保服和李向阳一起,骑车去了刘达家,和刘达把情况说了一下,他爽快的答应了。

刘达又对两人说道:“我拿钱给你们,顺便帮我买一千斤米,一千斤高粱米,一千斤面粉替我送给他们。”

李向阳感激的说:“谢谢达叔,我替石山岭的乡亲给你鞠躬。”说着果真朝他鞠躬。

刘达笑着拦住了他:“臭小子,这可是行善积德的好事,你鞠躬做啥!”

李向阳也笑着起身,看着他又道:“达叔,听说受灾的还不止石山岭一处,另一处还埋了几户人家。可以的话,和你那些有钱的朋友说说,也捐点米粮给他们。”